【正文】
參考文獻 Agenbag, . and . Maree, 1989. The effect of tillage on soil carbon, nitrogen and soil strength of simulated surface crusts in two cropping systems fo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Soil and Tillage Res, 14: 5365. Bhuiyan, ., 1988. Coordinated project on potassium report. Progress report (198788) BARI, Joydebpur, Gazipur, pp: 145. Black, C. A., 1965.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I and II. Amer Soc. Inc. Pub. Madison, Wisconsin, U. S. A. pp: 770. Boyle, M., . Frankenberger and . Stolzy, 1989.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matter on soil aggregation and water infiltration. J. Production Agril. 2: 290299. Chowdhury, ., 1992. To stud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wo AEZ of Bangladesh under three cropping pattens. . Thesis, BAU, Mymensingh. Bangladesh, pp: 195. Gill, K. S., T. S. Sandhu and N. N. Sekhor, 1978. Green manure paddy fields for higher production. India Fmg. 28: 19. Jackson, M. L., 1973. Nitrogen determination for soils and plant tissue. Soil chemical analysis. Prenticc Hall. India Private Limited. Piper, ., 1950. Soil and plant analysis. Adelaide Univ. Hassel Press. Australia, pp: 368. Rahman, ., 1997.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properties, root growth and yield BRRI rice 29. M. S. Thesis, BAU, Mymensingh. Bangladesh. Singh, . and Y. Singh, 1996. Effect of reduced tillage on soil properties, root growth and grain yield in rice wheatsystem. Indian J. Agril. Res, 30: 179185. 。 1 和 N3=105 公斤的 N ha T0 = 不進行耕作, T1= 耕作到 10 厘米的深度 , T2= 耕作到 20 厘米的深度 N0= 沒有施肥 , N1= 35 公斤的 N ha土壤中總氮的含量與氮素的引入率符合統(tǒng)計學(xué)意義,但是與耕作方式卻不符合統(tǒng)計學(xué) 意義。 最高的百分氮含量( )是在進行 10 厘米深的耕作處理( T1)后在 0 厘米到 10 厘米的土壤深處測出記錄的,最低的百分氮含量( )是在沒有進行耕作時在 20 厘米到 30 厘米的土壤深處發(fā)現(xiàn)的。 Bhuiyan (1988 年 )報道稱孟加拉國不同土壤體系的總氮的百分含量介于 %到%之間。Chowdhury (1992 年 )支持這種結(jié)果。最高的氮素含量( %)是在土壤表面最高程度的氮素引入 (105 公斤 N ha 土壤中總氮含量:耕作方式與土壤中總氮含量是不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的(表 1)。最高的有機物質(zhì)含量( %)是在沒有進行耕作和較高的氮素引入率 (105 公斤 N ha拉赫曼 (1997 年 )報告 稱,耕作作業(yè)可以明顯的影響達 0 厘米到 30 厘米深的土壤中的有機物質(zhì)的含量,并且最高的有機物質(zhì)含量是在沒有進行耕作時測得的。這種結(jié)果被Agenbag 和 Maree (1989 年 ) 還有 Boyle 等 (1989 年 )所支持。深度耕作比不耕作更有利于有機物質(zhì)的迅速分解。最大的有機物質(zhì)含量( %)是在沒有耕作( T0)時的 0 厘米到 10 厘米深的土壤測得的。 結(jié)果與討論 有機物質(zhì)的含量:土壤中的有機物質(zhì)含量會由于不同的耕作方式而有明顯的不同(表 1)。結(jié)果用百分數(shù)來表示。土壤中氮的含量是根據(jù)用硫酸、催化劑混合物(硫酸鉀 +5 水硫酸銅 +鈧粉, 100: 10:1)和雙氧水進行消化處理改 良的凱氏定氮法來確定的,然后用 10 N 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蒸餾處理。地面采樣被保存在干凈的塑料容器中用來進行化學(xué)分析。在移植前和收獲后取一些綜合的土壤樣本,土壤樣本是在這個地區(qū)的三個不同的深度和地點取的。 1與 TSP 和 MP。在最后土地整理階段試驗的阿曼變異系數(shù)是施用了 P2O5 40 公斤 ha三種耕作方式和四種氮素水平被應(yīng)用在這個研究中(表 1)。實驗是在裂區(qū)進行了三次重復(fù)制定出來的。 材料與方法 實驗是在 1988 年的阿曼季節(jié)在邁門辛孟加拉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的農(nóng)場進行的。這可能是由于低水平的有機物質(zhì)和持續(xù)的耕作時很少或根本沒有施用氮肥的結(jié)果。在所有的營養(yǎng)中,植物對氮的需求是遠遠超過其他元素的 (吉爾等人 , 1978 年 )。不同的氮肥引用率會影響土壤中總的百分氮含量。氮和土壤中的有機物質(zhì)結(jié)合成的有機組合構(gòu)成了一個大倉庫,氮就是在這個大倉庫中慢慢提供給作物的。土壤中有機物質(zhì)的含量會改善土壤的生物和化學(xué)性 能。 關(guān)鍵詞:耕作,氮用量,有機物質(zhì),氮含量,土壤 簡介 耕作是人類進行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的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活動。 1)時測得的。耕作和氮對有機物質(zhì)含量的相互影響作用是不符合統(tǒng)計學(xué)意義的。在表面層中引入 105 公斤的 N ha耕作和氮對土壤中的有機物質(zhì)和總氮含量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1 Table 2: Interaction effect of tillage practices and nitrogen rates on the organic matter (%) and N (%) content in so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rganic matter content (%) Nitrogen content (%) Depth of soil Depth of soil Treatment binations 010 cm 1020 cm 2030 cm 010 cm 1020 cm 2030 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0N0 T0N1 T0N2 T0N3 T1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