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暑假、寒假一到,部分農(nóng)村、企業(yè)、社區(qū),全國高校的大學生蜂擁而至,開展送科技、衛(wèi)生、文化等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再也沒有暑假、寒假時的轟轟烈烈。正如,有關文章所指出的“有。點像蜻蜓點水”?!叭锣l(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僅局限于暑假等節(jié)假。日的幾天內(nèi),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怎樣變“三下鄉(xiāng)”為“常下鄉(xiāng)”?我們的熱情款待,對知識科技的強烈渴望,讓我認識到我們擔負的支農(nóng)任務之重,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潛力,不積極主動的參加活動。部分高校特別注重行前思想教育,他們通過開設“培訓班”、“交流會”。等方式具體的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對農(nóng)村、企業(yè)的認識,激發(fā)服務熱情。織機構、管理制度、保障體系,能更加規(guī)范有效的開展實踐活動。組織機構要長久,具體負責社會實踐活動,不能成為暑假的臨時機構;基地建設是搞好“常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的有效措施。我們要充分挖掘潛力,把握時間,把“三下鄉(xiāng)”變成“常下鄉(xiāng)”。把“三下鄉(xiāng)”搞活、搞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