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提高并列運行的穩(wěn)定性;可以節(jié)約投資;可以糾正斷路器或繼電保護引起的誤動。因此,對1kv以上架空線路和電纜與架空線路的混合線路,當具有斷路器時,一般都要采用自動重合閘。重合閘裝置的經濟合理、工作可靠,因此應用廣泛。但是遇到永久性的故障時,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后果:使電力系統(tǒng)蒙受一次短路電流的沖擊;由于在斷路時間內,斷路器連續(xù)切斷兩次短路電流,將加重斷路器的負擔。因此,當使用ZCH時,應將斷路器降低遮斷容量使用。在下列情況下,ZCH不應動作;(1)手動或遙控斷開斷路器時;(2)手動投入故障線路時;(3)當發(fā)生氣壓、液壓異常時,ZCH應自動閉鎖。除上述條件外,當由繼電保護使斷路器跳閘時,ZCH均應動作。為了保證2項要求,應優(yōu)先采取控制開關與斷路器位置不對應原則來啟動重合閘。重合閘次數應符合設計要求,動作后,能自動恢復,以準備好下一次動作。ZCH動作時間應盡可能短,以便減小停電時間和電動機的自啟動電流。但由于故障點的絕緣強度和斷路器介質的絕緣強度應來得及恢復,因此,~為與繼電保護配合,應設后加速或前加速回路;為避免“跳躍”應設置防跳環(huán)節(jié)。雙側電源線路上采用ZCH時,應考率合閘時同步問題。第七章防雷保護的規(guī)劃設計運行中的電氣設備,可能受到來自外部的雷電過電壓的作用。必須采取有效的過電壓防護器具,實現防雷保護。按照規(guī)程規(guī)定,首先確定避雷針安放的地點。在220kv側共安裝三只避雷針,即(在兩側的進出線構架上安裝兩針避雷針,在此兩避雷針中間安裝一只避雷針)在主變壓器兩側及中間共安裝三只獨立避雷針。在60kv出線側安裝三只獨立避雷針。合計共有九只避雷針。由于220kv側共有10個間隔,且軟母線的跨距一般在30—40m,所以在220kv配電裝置中共設四個母線架構。60kv側共有16個間隔,共需16=104m。104m2,利用9根避雷針進行保護。9根避雷針的定位及針距見圖7—1: 圖7—1 7根避雷針的定位及針距 根據《電氣工程電氣設計手冊》第一冊第十五章第一節(jié)中關于避雷針保護范圍計算的有關內容,要求針高h≥D/7p+h,220kv側被保護物最大高度為15m,確定避雷針高度時針間距離D取最大,經計算h=,選220kv側針高h=30m; 避雷針是防止直擊雷過電壓的有效措施。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根據模擬試驗和運行經驗來確定的,因為雷電放電路徑受多種偶然因素影響,因此要保證被避雷針保護的電氣設備絕緣對不受到雷擊是不現實的,%左右的空間范圍而言的。 (一) 220kv側避雷針高h=30m時 單根避雷針在hx=15m的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為 rx: hx≥h, rx=hhx=3015=15m; 單根避雷針在hx=11m的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為 rx: hx≤h, rx==4522=23m; (二)60kv側避雷針高h=30m時 單根避雷針在hx=9m的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為 rx: hh, rx==4518=27m; 單根避雷針在hx=7m的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為 rx: hh, rx==4514=31m; 多根等高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 (一) 220kv側避雷針高h=30m時 ①1—2針之間:D12=, h0=hD/7P=; 在hx=15m的水平面上: hxh0, hx12=h0hx==; 在hx=11m的水平面上: hxh0, hx12=h0hx==; ②1—4針之間:D14=, h0=hD/7P=; 在hx=15m的水平面上: hxh0, hx14=h0hx==; 在hx=11m的水平面上: hxh0, hx14=h0hx==; ③2—4針之間:D24=, h0=hD/7P=; 在hx=15m的水平面上: hxh0, hx24=h0hx==; 在hx=11m的水平面上: hxh0, hx24=h0hx==;(二) 60kv側避雷針高h=30m時 ①7—8,8—9針之間:D78=D89=, h0=hD/7P=。 在hx=9m的水平面上: hxh0, hx78==9=; 在hx=7m的水平面上: hxh0, hx78=h0hx=7=; ②4—7,6—9,5—8針之間:D47=D69=D58=, h0=hD/7P=; 在hx=9m的水平面上: hxh0, hx47==9=; 在hx=7m的水平面上: hxh0, hx47==7=; ③5—7之間:D57=, h0=hD/7P=; 在hx=9m的水平面上: hxh0, hx57=h0hx==; 在hx=7m的水平面上: hxh0, hx57==7=; 變電所內的設備均在避雷針保護范圍。: 獨立避雷針(線)宜設獨立的接地裝置。在非高土壤電阻率地區(qū),其工頻接地電阻不宜超過10Ω。當有困難時,該接地裝置可與主接地網連接。但為了防止經過接地網反擊35kv及以下設備,要求避雷針與主接地網的地下連接點至35kv及以下設備與主接地網的地下連接點,沿接地體的長度不得小于15m。經15m長度,一般能將接地體傳播的雷電過電壓衰減到對35kv及以下設備不危險的程度。 獨立避雷針不應設在人經常通過的地方,避雷針及其接地裝置與道路或出入口等的距離不宜小于3m,否則應采取均壓措施,或鋪設爍石或瀝青地面。 電壓110kv及以上的配電裝置,一般將避雷針裝在配電裝置的構架或房頂上,但在土壤率大于1000Ωm的地區(qū),宜裝設獨立避雷針。否則,應通過計算,采取降低接地電阻或加強絕緣等措施,防止造成反擊事故。 63kv的配電裝置,允許將避雷針裝在配電裝置的構架或房定上,但在土壤電阻大于500Ωm的地區(qū),宜裝設獨立避雷針。 35kv及以下高壓配電裝置架構或房頂不宜裝避雷針,因其絕緣水平很低,雷擊時宜引起反擊。 裝在架構上的避雷針應與接地網連接,并應在起附近裝設集中接地裝置。裝有避雷針的構架上,接地部分與帶電部分間的空氣中距離不得小于絕緣子串的長度;但在空氣污穢地區(qū),如有困難,空氣中間距離可按非污穢地區(qū)標準絕緣子串的長度確定。 避雷針與主接地網的地下連接點至變壓器接地線與主接地網的地下連接點,沿接地體的長度不得小于15m。 在變壓器的門型架構上,不應裝設避雷針、避雷線。這是因為門型架構距離變壓器教近,裝設避雷針后,架構的集中接地裝置距變壓器金屬外殼接地點在地中距離很難達到不小于15m的要求。 110kv及以上配電裝置,可將線路的避雷線引到出線門型架構上,土壤電阻率大于1000Ωm的地區(qū),應裝設集中接地裝置。 363kv配電裝置,在土壤率不大于500Ωm的地區(qū),允許將線路的避雷線引接到出線門型架構上,但應裝設集中接地裝置。在土壤電阻率大于500Ωm的地區(qū),避雷線應架設到線路終端桿塔為止。從線路終端桿塔到配電裝置的一檔線路的保護,可采用獨立避雷針,也可在線路終端桿塔上裝設避雷針。嚴禁在設有避雷針、避雷線的構筑物上架設通信線、廣播線和低壓線。 總結畢業(yè)論文終于順利的完成了,首先要感謝高老師的悉心指導。高老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厚的理論功底、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淵博的知識層面,高老師總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我們認真的指導。在畢業(yè)設計期間,我查閱了大量的專業(yè)書籍,參考了各種技術資料,根據畢業(yè)設計的要求,力求做到設計完善,經濟合理,具有一定的實際參考價值,從而完成這份畢業(yè)設計。設計期間,高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優(yōu)良的學習和研究環(huán)境,教給我許多有用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我也學習了很多關于電力工程設計、技術問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在搜集資料、查閱文獻、方案比較、設計制圖等方面,都得到了訓練。在指導教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結合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習中的各門理論知識,考慮各種實際情況和地區(qū)環(huán)境、資源的綜合利用,希望在設計中達到經濟合理,運行可靠,安全適用的目標。通過這次畢業(yè)設計,使我的自學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為以后的繼續(xù)深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次設計基本上是獨立完成的,所以就要靠查閱大量資料來查找與自己設計有關的內容,也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鍛煉了我的自學能力,成功地完成了設計任務。致謝在完成畢業(yè)設計論文過程中,高長偉老師給了我許多的指導和幫助,對每一個問題都耐心地講解并引導我們向更新更深的知識探索,本畢業(yè)論文的完成,您的正確指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發(fā)電教研室的各位老師也非常熱情地給予指導。無論是設計中的專業(yè)知識,還是人生中的為人處事,老師們都給了我們最耐心、最詳細的講解,為我今后的工作與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此,我要對各位老師誠懇的說一聲:謝謝您,老師!我會用自己的努力與奮斗答謝您的指導和教誨。最后,謹祝各位恩師萬事順意!參考文獻[1].,6[2].,SDJ2—79[3].(上、下冊).[4].,10[5].,1[6].,5[7].賀家李,1[8].何仰贊,溫增銀 .[9].(上、下冊).中國電力出版社 [10].[11] T. Senda, T. Tamagawa, K. Higuchi, T. Horiuchi and S. Yanabu, Development of HVDC circuit breaker based on hybrid interruption scheme, IEEE Trans. Power App. Syst.,vol. PAS103, no. 3, pp. 545–552, Mar 1984.[12] Pohel. M, Kriegel. M and Kriger. M, Polyphase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has hybrid circuit breaker with vacuum switching chamber that is designed to cope with paratively high initial gradients of returning voltage, EPPatent 1347482A, Sep 2003. [13] G. Bernard, S. Egreve and , High voltage hybrid Circuitbreaker, US Patent 5905242, May 1999.[14] S. Yanabu, Hybridtype interrupting apparatus, US Patent 4 434 332, February 1984.[15]JiYan Zou, Ying Wang, and EnYuan Do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Eactuator, High Voltage Apparatus, vol 36,pp. 2931,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