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核染色體發(fā)生交換、整合,從而使后者獲得供體菌的遺傳性狀的現(xiàn)象,通過接合而獲得新性狀的受體細胞就是接合子。研究方法:1946年,奠定了方法學基礎;也為以后的微生物遺傳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接合還可發(fā)生在不同屬的菌種之間,如E.coli與Salmonella. E.coli的F因子:決定性別的質(zhì)粒,屬于附加體,可以通過接。細胞中不含有F因子,細胞表面不具有有性纖毛。地可以轉變成F+菌株、F’菌株或重組子。細胞表面存在與F因子數(shù)目相當?shù)男跃0?,使之也變成F+菌株。由于種種原因DNA轉移過程常會發(fā)生中。菌株接合,使其成為F′菌株。由Hfr異常釋放所生成的F’菌株,稱為初生F’菌株;F+細胞內(nèi),F(xiàn)因子的一條DNA單鏈在特定的位點上發(fā)生斷。互補單鏈,并隨之恢復成環(huán)狀雙鏈F因子。原來的供體仍為F+菌。F因子的尾才能進入受體菌細胞,完成DNA的傳遞。到1983年E.coli染色體上已定位1027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