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fā)展適宜性行為。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邮且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產生錯誤目的,我們可以把這些錯誤目的分成四個類型。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了解。一、不良行為的四種類型【尋求過度關注】孩子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想采取的行動:提醒;哄勸;替孩子做他已經會做的事。孩子的回應:暫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樣子,或換成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給孩子一個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一個秒表,幫打電話的你計時。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大大的擁抱常常有效。設置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約定一些無言信號。避免給孩子特別服侍。給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為,關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時,花時間訓練孩子。閉上嘴,采取行動。停止哄勸,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帶她去洗漱間刷牙,撓撓她的咯吱窩。說出你的愛和關懷?!緦で髾嗔Α亢⒆拥哪康模簩で髾嗔?。家長或老師的反應:被激怒;受到挑戰(zhàn);受到威脅;被擊敗。想采取的行動:應戰(zhàn);投降;希望自己正確。孩子的回應:變本加厲;屈從而內心不服;覺得自己贏了;消極對抗。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時,我才有歸屬感。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隨后開個一對一的解決問題的小會。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準備好以后,我會繼續(xù)講課。)設定特別時光。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的議程上。說出你的愛和關懷。【報復】孩子的目的:報復。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想采取的行動:反擊;以牙還牙;心想“你怎么能這樣對我”。孩子的回應: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歸屬,但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huán)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tài)度,等孩子冷靜下來。猜測孩子因為什么受傷,表達同情和理解。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傾聽,啟發(fā)式提問?!澳憧雌饋砗軅?。能告訴我發(fā)生什么了嗎?”如果你造成了傷害,用矯正錯誤的3R。【自暴自棄】孩子的目的:自暴自棄。家長或老師的反應: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無力。想采取的行動:放棄;替孩子做;過度幫助。孩子的回應: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棄我,請給我一點鼓勵、肯定。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驟。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無論多么微小。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不要放棄。二、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但是有兩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如果你感覺到以上類型對應的情感反應,孩子的錯誤目的就有可能識別出。雖然很多成人都說自己的情感反應是憤怒和沮喪,但事實上,這是對最初感覺的第二反應。受到威脅、傷害或無能為力,都會讓人有非常無助的感覺,以致于我們很快用憤怒作為第二回應把它們掩蓋起來。憤怒至少讓我們有種虛假的力量感。問一問自己,憤怒和沮喪背后是什么感受,對照以上類型。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孩子的反應。對照以上類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會樂意去鼓勵孩子,而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有效鼓勵方式按照對應的情況鼓勵孩子。請注意,同一個行為可能代表著所有四種錯誤目的,并且,次序也不是必然從尋求關注開始,依次過度到自暴自棄,被動的孩子受到打擊,很有可能直接就進入自暴自棄。對待十幾歲的孩子十幾歲孩子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不同于以上常規(guī)歸納,有著更多因素。其中,同齡人壓力對十幾歲的孩子極其重要。此時,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時,大腦的額葉前部可能有迅速地發(fā)育,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把周圍其他人的身體語言誤解為挑釁行為。因此,養(yǎng)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表達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測。贏得他們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五、當心邏輯后果傳統(tǒng)意義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便之后做得更好。很長時間內,家長們都認為唯有懲罰可以達成這個效果,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工具叫邏輯結果,因為與懲罰有些許形式上的相似,在實際應用時經常被家長們誤用,作為懲罰的偽裝。邏輯后果區(qū)別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長的介入。自然后果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站在雨中,就會淋濕。不吃東西,就會餓。這里不允許借題發(fā)揮。比如,孩子總是忘了帶午餐,你可以嘗試不再給孩子送去,讓他體驗忘帶午餐餓肚子或只能找同學分享的后果。但是,不要試圖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了……”。注意,有些情況不宜采用自然后果。比如,危險,妨礙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結果時。邏輯后果 邏輯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決定哪種后果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區(qū)別邏輯后果和懲罰的,是它的4R準則。相關(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相關”是指后果必須是與行為相關的?!白鹬亍笔侵负蠊欢ú荒馨ㄘ熾y、羞辱或痛苦,并且應該和善而堅定地執(zhí)行?!昂侠怼笔侵负蠊欢ú荒馨ń桀}發(fā)揮,并且從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預先告知”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