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有以下特點:(1)突發(fā)性和隨機性。在災害發(fā)生之前,很難確定具體是在什么地方,發(fā)生多大的災害,對人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人造成多大的傷害,使得應急物資的需求產生很突然和隨機。(2)不確定性。由于災情發(fā)生的時間、強度和影響范圍具有不可預測性,這就決定了應急物資的數量、發(fā)放范圍、運輸方式等不能確定。(3)不可替代性。應急物資的用途非常特殊,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啟用的特殊物資。如疫情發(fā)生后使用的疫苗,戰(zhàn)場救護用的血液等都不能用其他物資代替。(4)時效性。應急物資要發(fā)揮其本身的使用價值就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送達需求者手中,才能發(fā)揮其效用和價值。超過時限就失去了應急的意義,也就不再稱為“應急物資”了。(5)滯后性。應急物資的啟用是在災情發(fā)生后,根據災害的強度、波及范圍而使用,時間上滯后于災情的發(fā)生。(6)非常規(guī)性。應急物流享有很多特殊待遇,如免收路橋通行費、優(yōu)先裝卸、運輸等,且參與主體多,政府、軍隊、企業(yè)、社會團體組織等協(xié)同作業(yè)。(7)弱經濟性。應急物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非盈利性活動。物流企業(yè)參與應急物流運作更多考慮的是社會效益與企業(yè)形象,屬弱經濟性活動姜玉宏,顏華,[J].物流技術,2007(6):1719.。正因為應急物資具有諸多的特殊性,使得應急物資的供應成為一個難題。另一方面,災害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巨大的人身財產損失,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許多災害都難于預測和預報,有些災害即使可以預報,但因預報時間和發(fā)生時間相隔太短,賑災的應急物資難于實現其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即難于實現其物流過程王豐,姜玉宏,[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應急物流最初是與軍事物流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應急物流概念提出之前,國外學者已對與應急物流相關的軍事物流、企業(yè)突發(fā)性物流、重大賽事演出物流進行了一些研究。在我國,“非典”過后,應急物流迅速為學術界和相關救災部門重視。歐忠文等人歐忠文,王會云,[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7):3.對于應急物流給出了如下定義:應急物流是以提供突發(fā)性自然災害、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突發(fā)事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一種特殊的物流活動。當下,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抗災救災工作,并開始探求做好應急救災工作的各種有效途徑,以求將這類事件的損失盡可能地減小。因此,[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10).。應急物流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國內外對于應急物流的內涵、規(guī)律、保障機制及實現途徑、應急物流系統(tǒng)設計及運作流程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國外對于應急物流戰(zhàn)略性的框架研究較少,普遍側重于具體的應用環(huán)節(jié)。其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應急物資的調運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是側重于數學模型和算法方面。而國內,相對于國外來說,由于起步較晚,所以,大部分的研究還是處于對突發(fā)事件的概念和應對策略方面,并且更注重宏觀的應急事件發(fā)生的影響和應急管理策略方面(如應急物流系統(tǒng)的特點、應急物流系統(tǒng)設計、運作流程等)[J].物流科技,2008(12):46.。應急物流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它的涉及面廣、內容復雜,其主要的研究內容主要有應急物流系統(tǒng)的結構、應急物流系統(tǒng)的保障機制、應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統(tǒng)構建、應急物流中心的最優(yōu)分布結構、應急資源的配置問題、[D].大連海事大學,2006(3).。在應急物流信息系統(tǒng)方面,[J].科技廣場,2008(9):3334.提出了應急物流信息系統(tǒng)的五條建設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科學化原則、信息規(guī)范化原則、社會化原則和經濟原則。還給出了應急物流信息系統(tǒng)建設內容:靈敏的預警反應機制、規(guī)范的應急轉換機制、科學的決策處理機制、及時的反饋評估機制和高性能的安全保密機制。在應急物資配送管理與運輸管理方面,國內外的學者大都研究的是應急物流的VRP(Vehicle Rooting Problem)優(yōu)化問題。通過建立模型,解決應急物資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的方式,從多個點向多個點調配的問題。早在1984年,KemballCook和StephensonKemballCook D,Stephenson in logistics from somalia[J].Disaster,1984,8:5766.就針對索馬里的難民救濟行動,對99%以上的糧食及時到達營地這一驚人的成功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救援物資運輸時對物流管理的需要,以提高運輸效率。雖然這一研究并沒有提出具體的算法和模型,但是他們首先提出了這個思想,通過對物資的合理調配,最大化和最有效的實現應急物資的功效。RathietalRathi A K,Church R L,Solanki R resources to support a multimodity flow with time windows[J].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1993,28:167188., of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in Health Service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Developing N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3(3):437452.也都提出了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算法,Rathietal用LP模型解決了指派問題,但是該模型路徑和每對供應一需求節(jié)點間的運輸量是已知的,運輸工具變量假設非嚴格限制,又采用傳統(tǒng)優(yōu)化算法,所得結果容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對解決突發(fā)災害應急物流配送問題具有局限性。,更進一步的對成本也加以考慮,圍繞最優(yōu)運輸路線和運輸方式選擇以及抗災物資分配等問題來調度資源,使在有限的時間內從救助站到事故發(fā)生點調集的資源最多,而消耗的成本最小。應急物資的調配方法隨著不同事件的發(fā)生,在不停的改進和完善。信息,也很少有功能模塊,與應急平臺定義中所要求的還有較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