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化、隱喻和轉喻。正是因為形式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在句法地位認識上的不同,導致它們在對待形式化的態(tài)度上也不一樣。二、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形式與功能是語言的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研究語言的形式和功能是語言學的兩大任務,當代語言學中的各種流派大體可以歸入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大陣營,認知語言學是功能主義學派的一個重要分支。首先,起因于對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言學的批評。而認知科學是一門綜合科學,是由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神經(jīng)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組成的交叉學科,從多個角度探索思維的奧秘。古代的修辭學就是一門研究語言使用功能的學問??梢?,“她有一張漂亮的臉蛋”這樣的“轉喻”說法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還跟人的認知方式密切相關。鳥范疇內(nèi)各成員的典型性不一樣,各成員的地位也不平等,有的是范疇的典型成員,有的是非典型成員。在語言結構中,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對應于肖像象似和圖式象似。2. 順序象似原則順序象似原則指語言單位的順序象似于實際狀態(tài)或事件的先后順序。我國第一部虛詞專著是元末盧以緯《助語辭》,清代袁仁林的《虛字說》則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學研究實詞虛化的專著。這樣的語用法普遍使用和反復使用的結果就逐漸固定下來,聽者聽到a這樣的問話后,不再需要憑借語用原則經(jīng)歷一個推導過程,而是一下子就直接得出“建議”的理解。如果把“被”理解為介詞,“害”理解為動詞,則“蘇峻”就成了施事者,全句就變成了被動句??臻g方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淺,遠-近等。[2]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5]轉喻主要發(fā)生在整體與部分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轉喻,有些是用“部分”轉喻“整體”,有些是用“整體”轉喻“部分”。[14]“結構隱喻”是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描述一種概念的詞語用于描述另一種概念。這個虛化的過程如下:(4)a. I have read a lot since we last met.(時間) b. Since Susan left him, John has been very miserable.(時間/原因) c. Since you are not ing with me, I’ll have to go alone.(原因)a里的since表示時間;b里的since既可以分析為表示時間,也可以分析為表示原因;c里的since一般分析為表示原因,這樣原因義取代了原來的時間義,于是since實現(xiàn)了重新分析。在一個合適的語境,情況可能發(fā)生某種變化,當“恨不得”由表示現(xiàn)實心境重新分析為未來事實,用來表示某種主觀愿望時,這時“恨不得”就由短語“恨|不‖得VP”詞匯化為一個固定詞匯單位“恨不得|VP”了。又如下面兩個例子:(1)a. This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這兩個例子中b組不僅信息量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語(1b)和賓語(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預測性。這是因為“爸爸”“哥哥”和“書包”“水壺”比起來,不可讓渡的程度更高一些,即“爸爸”“哥哥”所表示的概念與領屬者的距離較“書包”“水壺”要近,所以前者在語言形式上可以不用“的”,這樣語表距離更近、更緊密。象似包括兩種類型:肖像象似和圖式象似。形式語言學和傳統(tǒng)語言學持一種離散范疇觀,認為每個范疇有自己的特定內(nèi)在特征,符合某些特定內(nèi)在特征的就成為某一范疇的成員,反之則不然,并且特定內(nèi)在特征為范疇所有成員共有,因此范疇內(nèi)部各成員的地位是平等的。(一)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相關認知語言學認為,自然語言既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chǎn)物,又是認知活動的工具,自然語言的結構和功能是人類一般認知活動的結果和反映。20世紀50年代中期,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言學繼承了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形式主義傳統(tǒng),并把形式主義發(fā)展到極至??捉∫牍賳T素質(zhì)提高必須真正負起獨步紅塵妮妮喆喆成長:小記最近寶寶表現(xiàn)流水知人則喆我和我追逐的明星夢開到荼靡感冒打點滴后腹瀉怎么辦?我心飛翔培養(yǎng)優(yōu)質(zhì)寶寶從胎教做起:280個尋找一顆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戒蔡笑晚 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門以身體經(jīng)驗和認知為出發(fā)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tǒng)一解釋的、新興的、跨領域的學科。轉換生成語言學極力強調(diào)語言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要求對語言尋求“內(nèi)部的解釋”,并盡可能形式化。人的語言能力并不是一種獨立的能力,而與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緊密相關,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知語言學則認為語言范疇大多是“典型范疇”(prototypebased category)而不是離散范疇。肖像象似(imagic iconicity)指肖像與所指事物之間簡單的、感官的或模仿性的象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