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 = *(a+i) a a+1 a+2 a[1] a[1]+1 a[1]+2 printf(%d,%d,%d,*(a[1]+2),*(*(a+1)+2),a[1][2])。 printf(%s\n,p_str)。 char *p_str=str。 strcpy(p,Inter)。}。 必須改為 指針數(shù)組 指針數(shù)組的概念: 指針數(shù)組是一種特殊的數(shù)組,每個元素的類型都是指針類型(即地址),其它性質(zhì)與一般數(shù)組相同。 …….. } b[3][3] pb[3] pb[0] pb[1] pb[2] 賦值 : main( ) { char *p[4]。 char c[ ]=Basic。 \0 r o s s e c o r p o r c i M \0 r e t u p m o C \0 U P C str[0] str[1] str[2] \0 r e t u p m o C c e o s r p s o o r r \0 c i M \0 U P C 1013 1004 1000 p[0] p[1] p[2] char *p[3]=CPU,Computer,Microprocessor。 for(i=0。 int x=2,y=6。 sub(amp。 int x,y,*p1,*p2。 *py=20。 max_min(arr,p1,p2,10)。 } } 數(shù)組指針作為函數(shù)參數(shù) main( ) { int array[10]。 fun (p,10)。 } arr_add(int arr[ ],int n)。in。 total=odd_add(p,10)。 } arr[ ],int n)。 for( 。 x=getchar( )。 函數(shù)名的含義 : 函數(shù)名代表一個地址,它是函數(shù)的入口,即函數(shù)代碼在內(nèi)存中的起始位置,屬于指針常量,類似于數(shù)組名。 如: c = (*p)(a,b)。) if(*str==ch) return str。 printf(This is position %d (starting from 0)\n,ptline)。 p+i 是 a[i]的地址; ?數(shù)組元素的表示方法 :下標法和指針法: 若 p=a,則 p[i] ? a[i] ? *(a+i) ? *(p+i)。 p+i 是 a[i]的地址 ; 系統(tǒng)只給 p分配能保存一個指針值的內(nèi)存區(qū);而給 a分配 10塊 (每塊一般是 2字節(jié) )內(nèi)存區(qū),每塊可保存一個指針值 。f2。 *(px+1)=5。 函數(shù)也可以定義為 void *類型 : void *fun(int x,int y) 表示函數(shù) fun 返回的是一個地址,它指向“空類型”。 p1 = (char *) p2。 例: int x[ ]={2,3,7,9}。f1。 ?變量定義 (不是形參)時兩者不等價 : ?p=a+i; 使 p指向二維數(shù)組的第 i行 , p++,指向下一行 。 } 例 : 輸出各命令行參數(shù) 若可執(zhí)行文件為 ,運行時鍵入: C:\TC\ test Computer and C Language 則: arg1: Computer arg2: and arg3: C arg4: Language argv[1] argv[2] argv[3] argv[4] Computer and C Language argv argv[0] tes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帶參 main函數(shù)的定義還可以寫成: main(int argc, char **argv)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指針數(shù)據(jù)小結(jié) 常用指針類型變量歸納 定義形式 含 義 int *p p為指向整型數(shù)據(jù)的指針變量 int(*p)[n] p為指向含 n個元素的一維整型數(shù)組的指針變量 int (*p)( ) p為指向函數(shù)的指針變量,該函數(shù)返回整型數(shù) int *p[n] n個指向整型數(shù)據(jù)的指針變量組成的指針數(shù)組 int *p( ) p為返回指針的函數(shù),該指針指向一個整型數(shù)據(jù) int **p p為指針變量,它指向一個指向整型數(shù)據(jù)的指針變量 一級指針變量與一維數(shù)組的關(guān)系: ?數(shù)組名是指針 (地址 )常量; int *p; 與 int a[10]; 系統(tǒng)只給 p分配能保存一個指針值的內(nèi)存區(qū) (一般 2字節(jié));而給 a分配 2*10字節(jié)的內(nèi)存區(qū) 。 printf(\nstring starts at address %x. \n,line)。 char *strchr(char *str,char ch) { while(*str++ != 39。 p=max(a,b)。 例: 3個學生各 4門課,計算總平均分,并輸出第 n個學生成績 。 gets(pt)。 例: 在字符串中刪除字符: void del_char(char *p,char x)。i+=2,pt+=2) sum+=*pt。 p=amp。 } *arr,int n)。 total=arr_add(p,3*4)。 } 采用下標法訪問數(shù)組元素array[i] 采用指針法訪問數(shù)組元素array[i] main( ) { int array[10]。i++) { if(dat[i]*pt1) *pt1=dat[i]。 p2=amp。 printf(%d,%d\n,x,y)。 } 變量地址作為參數(shù) [分析 ] 地址傳遞 —函數(shù)中通過形參引用傳來的地址,從而改變了主調(diào)函數(shù)中局部變量的值。 一般變量作為參數(shù) 指針作為函數(shù)參數(shù) x=2 py px y=6 px=x py=y px=10 py=20 main( ) { void sub(int,int)。i++) printf(%d, ,*(*p+i))。 int i,**p。 …… } 指針數(shù)組主要用于字符串操作。 …….. } 0 \0 n a r t r o F \0 p s i L \0 c i s a B p[0] p[1] p[2] p[3] 指針數(shù)組賦值與初始化 (對字符串 ) main( ) { char a[ ]=Fortran。 pb[2]=b[2]。 p=str。,39。 strcpy(s,Inter)。 printf(%s\n,p_str)。 printf(%s\n,str)。a[0][2] 第 0行 3個元素的地址 a a+1 a+2 a[0] a[0]+1 a[0]+2 printf(%d,%d,%d,a[0],a[0]+1,a[0]+2)。 第 0,1,2行的行地址 a[i] = *(a+i) a+i = amp。 printf(%d,%d,%d,*(a+2),*(a+2)+1,*(a+2)+2)。a[0][1],amp。 printf(%d,%d,%d,*(a+1),*(a+1)+1,*(a+1)+2)。 j5。 } 例 指向一維數(shù)組的指針變量 (a[i])[j] (*(a+i))[j] 。 int i,j,(*p)[5]。 i++) printf(%d,*p++)。 for(p=a[0]。 p=a+1。a[1][0] ② a[1] ③ *(a+1) ④ a+1 (int *) (a+1) a[1][2]元素的地址表示: ① amp。 。 for (i=0。 void main() { int a [ ]={5,8,7,6,2,9,3}。 } (3)指針法: 1 3 5 7 9 a 數(shù)組 a+0 a+1 a+2 a+3 a+4 p int *p=a, i。 i5。 輸出各數(shù)組元素。 ? p=a。 數(shù)組名是表示數(shù)組首地址的 地址常量 。p pp amp。 二級間接尋址 i=2 p2 1000 2100 . . . p1 2102 p2=1000 p1=2100 一級指針 二級指針 i=5 amp。i 5 p(指針變量 ) i(整形變量 ) p=1000 i=5 ? 二級指針 :指針變量中存放一級指針變量的地址 int **p1。 *p2=i。 printf(%d,%d,*p1,*p2)。 p1=amp。 p1=amp。 ⑤ 兩指針比較 : if(p1p2)? if(p1p2)? if(p1==p2)? ① 賦值: p1=amp。 printf(%d,%d,*p1,*p2)。 printf(%d,*p)。 * 兩者關(guān)系:互為 逆運算 int i=10,*i_point。 int i=3,*p=amp。 int i。 p 不定 i 3 p = amp。 i=3 i_point 變量的指針 變量的地址 存放變量地址的變量 指針變量 指針變量是一個特殊的變量,只能存放變量的地址而不能用來存放其它類型的數(shù)據(jù)。 (二)指針與指針變量 1. 直接訪問 通過變量本身對變量進行存取的方式,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