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線視認性虛擬測試系統(tǒng)設(shè)計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21,8:135~138 [12] 姜學智,李忠華 .國內(nèi)外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的研究現(xiàn)狀 .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 2021, 4:238~240 [13] 黃羅軍 .虛擬視景系統(tǒng)中的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 [D]:[碩士學位論文 ].陜西:陜西碩士學位論文,2021 [14] 曹鵬,吳文靜,雋志才 .基于信息度量的交通標志視認性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 2021, 9:118~121 [15] 武睿 .基于駕駛?cè)搜鄄窟\動特征的交通標志視 認性研究 [D]:[碩士學位論文 ].福建:福建碩士學位論文, 2021 [16] 杜志剛 ,潘曉東 ,雪斌 .交通指路標志信息量與視認性關(guān)系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2021, 2:119~122 [17] 王德才,吳明飛,孫玉萍,張安慧 .虛擬視景系統(tǒng)中特殊效果接口的設(shè)計與實現(xiàn)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21, 8: 140~143 參考文獻 34 [18] 劉慶華 ,文虎,林國余 ,劉震 .基于虛擬視景驅(qū)動的車輛信息測控系統(tǒng)的開發(fā) .測控技術(shù),2021, 28: 46~49 [19] Song Fei, Yang Xiaokuan. Eye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rs According to Driving ExperienceRelevance to Traffic Sign Legibility: Journal of South 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21 [20] Hu Liwei,Pei Yulong, Fu Chuanyun1 .Study on Driving Legibility of Traffic Signs in Ice and Snow Environment: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21致謝 35 致謝 經(jīng)過了十幾周的努力,設(shè)計論文終于完成。 在設(shè)計過程中,也離不開親愛的同學們的支持,感謝陳娜師姐,張同昌、岳鵬、賈振一、孫江濤等同學在各方面給予的幫助。 通過實例測試,在真實道路場景狀態(tài)下,交通標志仿真試驗設(shè)計是研究道路交通標志設(shè)置效果的有效研究途徑之一。駕駛?cè)似>腭{駛等因素使駕駛?cè)藢煌酥镜淖⒁馄鸬揭欢ǖ挠绊憽H鐖D 所示: 第四章 仿真試驗設(shè)計 27 圖 E 場景 試驗調(diào)查問卷的設(shè)計 在電腦屏幕上用軟件模塊播放處理好的視頻錄像,試驗者坐于電腦前,手握方向盤,腳踏油門,眼睛平視屏幕,想像自己在駕駛室內(nèi),開車在這段路上經(jīng)過。對于隧道交通,如果到隧道口的車速過快,容易使駕駛?cè)水a(chǎn)生空間壓抑感,使得駕駛?cè)藛T的反應特性、視覺特性、心理特性等相對下降,導致駕駛?cè)说牟僮骺煽慷冉档停装l(fā)生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誘發(fā)嚴重的交通事故。因此我們需要調(diào)查分析什么原因是影響駕駛?cè)俗⒁獾闹饕蛩兀瑏磉M行改善。所以,場景的選取原則應是我國現(xiàn)行道路交通條件下,以駕駛?cè)怂龅降那闆r狀態(tài)為基礎(chǔ),選取在相關(guān)道路環(huán)境中較易發(fā)生的一些實際典型場面。 眩光 城市道路環(huán)境中各種形式的路燈、霓虹燈和夜景照 明設(shè)施的使用,在點亮了城市夜空的同時,也帶來了直接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第三章 影響駕駛?cè)俗⒁饨煌酥镜囊蛩? 20 回歸性全方位反射 夜間駕駛?cè)藢煌酥緲伺频淖⒁庵饕康氖瞧湓谝归g的光線反射效果,以達到駕駛員在夜間對標志標牌的注意效果,反射程度過低會導致夜間視認性不好,反射程度過高會導致出現(xiàn)眩光,更加危害行車的安全性。白色有明亮、潔凈之意,黑色有沉重厚實之感,黑色與白色色彩的搭配能增強標志的鮮明感。交通標志應具備可讀性、誘目性、識別性。圖形符號有三個要素,即直觀性、大小、重要細節(jié)最小尺寸。顏色有三個基本屬性,即色調(diào)、飽和度和明度,這三者在視覺中組成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 在上圖中,交通標志的設(shè)置位置須滿足以下兩個前提條件: 1. B 點在 E 點之前,即消逝點出現(xiàn)在標志識讀完畢之 后,使得駕駛?cè)四軌虬l(fā)現(xiàn)和有足夠時間識讀標志。例如人在重復感知 10~ 15 次兩個不同大小的球后,對兩個大小相同的球也會感知為不同,這就是過去的感知對當前事物的感知所產(chǎn)生的定勢影響。由此可見,駕駛?cè)说木湫詴S著標志設(shè)置數(shù)量的增加而下降,交通標志應該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以使得駕駛?cè)四軌虮3肿罴训木湫浴? 同樣從感受性偏移的角度分析, Parasuraman(1979)提出了與過濾理論不同的看法。但是,直接對注意的警戒性進行的研究則相對比較少。駕駛?cè)司褪窃谏鲜龆?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對交通標志的信息處理過程。其中,駕駛?cè)说氖芙逃潭?、性別及月收入等都是導致識別差異的因素之一。除上述建立在人行為的刺激 —— 機體 —— 反應基礎(chǔ)之上的經(jīng)典模式外,有些模型更是綜合運用認知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社會學等知識對駕駛?cè)说奈kU感知心理形成過程進行了研究。 注意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發(fā)現(xiàn)、記憶和意識。這些模型出于不同的目的,從不同角度,對人的注意過程進行了大量較為成功的探討。 本文在吸收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成果和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 ,模擬駕駛?cè)嗽趯嵚飞系鸟{駛,同時軟件系統(tǒng)與駕駛模擬器以及計算機建立友好連接,使之能夠完成交互,實現(xiàn)較為理想的仿真試驗系統(tǒng),從 而為研究交通標志設(shè)置的有效性創(chuàng)造條件。 然而,已有研究仍 然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國外標志牌上的英文字母與漢字存在差異,國外的主要分析結(jié)論難以直接借鑒; 2)目前的多數(shù)研究都采用靜態(tài)試驗方法,缺乏對駕駛員動視力與靜視力差別的考慮; 3)少數(shù)實驗采用了動態(tài)實驗方法,但缺乏行車速度和標志信息量對駕駛員注視行為和行車狀態(tài)的影響分析; 4)已有的多數(shù)標志信息量研究主要以指路標志為研究對象,少有對警告警示標志等非指路標志的研究。 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標志視認性課題組使用 DMDX 軟件平臺,對路名數(shù)、漢字數(shù)與視認時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并使用遮擋架進行了實際道路環(huán)境中的驗證。通過測定認讀時間來確定最小認讀距離 ,為高速公路交通標志中的漢字設(shè)計提供理論依據(jù); 1996 年趙炳強也從人的視覺因素角度研究了標志上圖形符號、文字和數(shù)字的具體設(shè)計原則,保證標志在不良的視覺環(huán)境條件下能被駕駛員發(fā)現(xiàn)并迅速認讀,以確保行車安全。與此同時還發(fā)現(xiàn)在跟車情況下駕駛員視線離開道路前方的注視持續(xù)時間比不跟車時要短,這是因為駕駛員要時刻關(guān)注前方車輛以防其改變行駛狀態(tài)。接著在上述典型組合信息量條件下的城市高速公路路段上進行實車試驗,基于速度方差、緊急制動的頻率、制動熱學特性、注視點運動軌跡、事故數(shù)的分析,確定了導致駕駛?cè)苏`操作的信息種類。 在 Bartmann (1991)的研究中,駕駛員在高速情況下比低速時單位時間內(nèi)所處理的信息多。 第一章 緒論 3 4)促進仿真技術(shù)在交通安全領(lǐng)域研究中的應用 近幾十年來,駕駛模擬仿真技術(shù)有了很大的突 破,應用領(lǐng)域也越來越廣泛。 研究目的與意義 開展交通標志對駕駛?cè)俗⒁鈱嶒炘O(shè)計的目的在于通過駕駛模擬,利用動態(tài)仿真技術(shù)分析駕駛員注意標志的過程和車輛運行狀態(tài)的變化,找出公路指路標志信息量與駕駛員的注視行為和車輛運行狀態(tài)變化關(guān)系,為交通標志的設(shè)計提供參考意見,為交通標志的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論基礎(chǔ)和基礎(chǔ)性數(shù)據(jù)。鑒于這一特點,公路標志的信息量布設(shè)就顯得異常重要,特別在共線路段以及繞城高速上。s adaptability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driv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process model. Virtual Reality (Virtual Reality) is a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operator can enter a real interactive 3 d Virtual environment generated by puter, and the resulting interaction, for munication. Affect drivers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road factors mainly includes the driving environment, shade, dazzle light and driver itself factors, etc. This test is designed by two sections of the tunnel and tur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traffic signs for driv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st scenarios system questionnair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test is used to study drivers on traffic sign note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Key words: The driver attention,test scenario, traffic signs,experimental desig 目錄 III 目 錄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研究背景 ............................................... 1 研究目的與意義 ......................................... 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 3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 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 5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總結(jié) .................................... 7 課題提出 .............................................. 7 第二章 駕駛?cè)藢煌酥镜男畔⒆⒁? .............................. 9 信息注意 ............................................... 9 注意理論 .............................................. 9 信息處理過程及影響因素 ............................... 10 駕駛?cè)藢煌酥镜淖⒁馓匦? ............................ 12 駕駛?cè)藢酥镜木渥兓治? ........................... 12 駕駛?cè)硕▌莘治? ....................................... 14 駕駛?cè)俗⒁饨煌酥镜倪^程分析 .......................... 15 交通標志顏色與形狀 ................................... 17 圖形符號與漢字 ....................................... 18 第三章 影響駕駛?cè)俗⒁饨煌酥镜囊蛩? ........................... 19 交通標志自身屬性對駕駛?cè)俗⒁獾挠绊? ..................... 19 目錄 IV 交通標志顏 色 ......................................... 19 信息量 ............................................... 19 回歸性全方位反射 ..................................... 20 外界條件對駕駛?cè)俗⒁饨煌酥镜挠绊? ..................... 20 行車環(huán)境 ............................................. 20 眩光 ................................................. 20 駕駛員自身因素 ....................................... 21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