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關鍵詞選用建議參考《The Ei Thesaurus》(第5版),突出體現論文的工程性。 3 Department of Power amp。13)有副標題的與主標題間用“:”分隔。4)文后參考文獻編排格式:a.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其他責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例:[1]張鶴飛.太陽能熱利用原理與計算機模擬[M].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0:73-113.[2]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3]王應寬.拖拉機液力機械式無級變速器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1998.[4]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b.期刊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例:[5]應義斌,饒秀勤,趙 勻,等.機器視覺技術在農產品品質自動識別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0,16(3):4-8.c.論文集中析出的文獻[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C]//原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例:[6 ]鐘文發(fā).非線性規(guī)劃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C]//—中國運籌學第五屆會議論文集.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471.d.報紙文章[序號][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例:[7] 謝希德.創(chuàng)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e.國際、國家標準[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例:[8]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S].f.專利[序號][P].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例:[9][P].中國專利:881056073,19890726.g.電子文獻[序號][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的地址,發(fā)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例:[10][EB/OL]. ,19980816/19981004.h.各種未定義類型文獻[序號][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依據ISO6902:1997增加了電子文獻的著錄規(guī)則。其他情況用正體。單位符號與數值間要留適當間隙,不許對單位符號進行修飾。極限值表示:從A到B:A~B、A≤x≤B超過A到B:>A~B、A<x≤B至少A不足B:A~<B、A≤x<B超過A不足B:>A~<B、A<x<B萬分之一以上:既可以是≥104,也可以是>104連續(xù)性數字分組:年齡/歲:0~>10~>20~30,…,>50~60,>60近、約、左右、上下不能并用;最大、最小不能用于概數,超過300多V,近500多hPa是不正確的。10%應改寫為220(1177。世紀、年代、日期和時刻用阿拉伯數字,年份不能簡寫,如1998年不能寫成98年。表1 模擬月壤地面力學參數(居中、小五、黑體)Table1 Average parameters of simulant lunar soil(居中、小五、Times New Roman)含水率/%γs/(kgm3)K/(kN所有圖均需提供兩套,其中一套為不標任何字母、符號的空白圖,以便掃描植字。在這里單獨列出即是較全面的肯定性的結論。正文應充分闡明論文的觀點、原理、方法及具體達到預期目標的整個過程,并且突出一個新字,以反映論文具有的首創(chuàng)性。這一部分的形式主要是根據作者意圖和文章內容而定。例:第一作者:王 歡(1971—),男(壯族),陜西西安人,西北工業(yè)大學太陽能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199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修,主要從事太陽能利用研究。文章一般標識1個分類號,多個主題的文章可標識2個或3個分類號;主分類號排在第一位,多個分類號之間以分號分隔。多作者的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與作者姓名序號相同的數字序號,各工作單位之間連排時以分號“;”分隔。第一作者1 ,通信作者1※,其他作者2(居中、四號、仿宋)(,單位所在城市 郵編; 2. 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城市 郵編)(居中、小五、宋體)文章均應有作者署名。按GB/T3860的原則和方法參照各種詞表和工具書選取;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以及文章題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以作為關鍵詞標出。例: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9637050);“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52074)文章作者可按下列順序刊出其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任選);也可刊登通訊作者的聯系電話和電子信箱(Email)。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較專業(yè)化的術語或縮寫詞時,最好先在引言中定義說明。3)分析討論。它應該以正文中的試驗或考察中得到的現象、數據和闡述分析作為依據,由此完整、準確、簡潔地指出: ① 由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或實驗得到的結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② 研究中有無發(fā)現例外或本論文尚難以解釋和解決的問題; ③ 與先前已經發(fā)表過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異同;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