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里貝克。他把戴維的死怪罪于哈羅德,可是最終才明白怪罪的應該是自己。奎妮走的很安靜,像一個孩子一樣。他最終站到了最后,而給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對奎妮的愿望,還有就是自己的妻子開始的反對和最后的支持。還有一個細節(jié)使我感動。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朝圣是一個人的一種向往,更是一種期盼。一個人怎么樣去朝圣,隨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就給我們指明方向。作為人民教師,如何在自己堅守的崗位上,像哈羅德那樣自省自身工作中的得失、從同伴身上獲得覺醒的動力、用自身的努力讓學生獲得成功,同時成就自己。他明白了,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程中,他也在接受著陌生人的不可思議。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雖然還這本書時是幾年前的事情了,但它給我的影響確實深遠的、持久的。旅行這個題材也成為是很多事件發(fā)生的基礎。誠然,相比于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歐洲小說,《一個人的朝圣》不論是內容還是內涵都會略顯單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閱讀,并體會這個故事。在哈羅德之后的生活中,這兩種性格交相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墒?,請注意,這只是他的“表現(xiàn)”。其實,這不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嗎?我們帶著一種中國人特有的“中庸式”思維,一方面希望遠離所有麻煩,并接受了反復無趣的生活,另一方面卻默默羨慕著其他“冒失”的人們?!俺ァ边@么重要嗎?是的,因為“朝圣”賦予了這次旅途唯一的意義。這也正是為什么一次旅途可以被稱作“朝圣”。電影中的阿甘在愛人珍妮出走之后,突然覺得自己“feel like running”(就是想跑一跑),于是開始了他三年兩個月十四天又十六個小時的跑步旅程。于是他便拿著那封信,一個人靜靜的在街上走著。朝圣路上我們可以簡單的講哈羅德的旅程分為五個階段。第二階段:哈羅德聽取了瑪?shù)倌鹊囊庖?,從第十五章起,正如這章的名字“哈羅德與全新的開始”。我們的生活就是由這樣的一個個新的起點開始的,每當我們提高了自己,上一個“那里”就變成了“這里”,而現(xiàn)在的“這里”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這時候的哈羅德發(fā)現(xiàn),原來幫助別人不容易,大方的接受這種幫助更不容易。哈羅德的追隨者們都是世俗中的失敗者,但是又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失敗,于是便盡其所能希望在哈羅德的“朝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重點描寫了四位哈羅德的追隨者:年輕人維爾夫,胖女人凱特,中年人里奇和一只小狗。他不喜歡維爾夫,處處和凱特合不來,他將世俗的想法帶給哈羅德,提出區(qū)分“朝圣者”和“追隨者”的想法(當然,他把自己算作朝圣者),甚至將這種區(qū)分用T血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他找來記者,把自己推上新聞,在最后帶領其他追隨者離開哈羅德,在媒體的跟蹤下完成了“朝圣”。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大家都離開了哈羅德之后,小狗就像一開始追隨哈羅德時一樣,義無反顧的離開了。第五階段:哈羅德的第五階段是最為痛苦的。作者在這時候仁慈的使莫琳給了哈羅德鼓勵,使他盡管不情愿,也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到了路的終點。畢竟,希望是留給生者的。書中可挖掘絕不止我說的這些,在這篇文章中,我刻意的避開了哈羅德和兒子戴維,以及和老友奎妮的關系分析,可是書中卻有很多這方面的描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這方面閱讀。人活著,有些事情必須去瘋狂的去做一下,讓我們自己的人生沒有白活。合上書本許久,我仿佛才從哈羅德的世界里走出來。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流逝已經(jīng)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里一直過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著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于追求物質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jīng)忘了我們的初衷??傊?,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對于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后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jīng)離去的事實。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愿,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jīng)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著他?!兑粋€人的朝圣》讀后感(三)令人吃驚的是,這本書并不那么有關宗教。他懷揣著一個近乎可笑的執(zhí)念:只要他徒步走去見奎妮,她就能活下來?!币宦飞嫌腥酥С钟腥速|疑,有人加入有人退出,來來往往,只有哈羅德自己的堅持始終如一。人的存在即是偉大的,人的信仰更使人的存在煥發(fā)光彩?!兑粋€人的朝圣》讀后感(四)朝圣這個詞,本就帶著濃濃的宗教神秘色彩;一個人的朝圣,似乎更顯形單影只,像是孤獨的信徒帶著旁人眼中的傲慢,帶著獨屬于己的執(zhí)著,直直朝著心中的燈塔走去,不回頭、不停留。你會發(fā)現(xiàn),在旅途過程中,你總會忘記哈羅德是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在跨越英格蘭的同時,他也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在到達最終目的地時,也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在那兒,有他最美好的初戀回憶,有著蓬勃的希望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有著對生活最原始的熱愛之情——而現(xiàn)在,他也將如此繼續(xù)自己的生活。這本出書是講的是一個“有關自我發(fā)現(xiàn)、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的故事。在鄉(xiāng)間隱居的他和妻子維持著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tài),每一天都過得機械且重復。于是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繼續(xù)走下去,在城郊的加油站遇見一個女孩兒對他說:“你一定要有信念。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弗萊不可能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od Fry),在中文譯名中省略了這個不可能(Unlikely),其實在這個故事里“不可能”才是貫穿全書的主旋律。而朝圣,也絕不僅僅是徒步走到奎妮所在的療養(yǎng)院那么簡單,正如這個單詞的本意,它應該是“進行一段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這件事情成了他們夫妻之間隔閡的開始。他的腳走在路上,心也同樣在路上。三、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全書圍繞一段旅程,旅程本身仿佛一個隱喻。由簡至繁,又自主的化繁為簡。他終于能自然的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不再糾結于內心的痛苦,甚至讓負罪感毀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是學會了珍視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去接納,去愛。最后,摘抄一段周國平散文中的話分享給各位:“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