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合間的基本運算教學目標:1.理解兩個集合的并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并集與交集;2.理解在給定集合中一個子集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3.能使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關系及運算,體會直觀圖示對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4.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并樹立相對的觀點。教學重點:交集與并集概念、補集的概念、數形結合的運用。
2024-12-09 07:18
【摘要】2020年高中數學集合的運算交集、并集學案新人教B版必修1一、三維目標:知識與目標:(1)理解交集與并集的概念;(2)掌握交集與并集的區(qū)別與聯系;(3)會求兩個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確應用它們解決一些簡單問題。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類比,借助Venn圖理解集合的基本運算。體會直觀圖示對理解抽象概
2024-11-19 23:23
【摘要】一般地,我們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做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簡稱“集”.:構成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實例(1)參加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所有中國代表團的成員構成的集合。(2)方程x2=1的解的全體構成的集合。(3)
2024-11-17 15:11
【摘要】第一章集合§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方法備課時間上課時間:.主備:黃波審核:數學組班級:高三姓名: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集合的含義,知道常用數集及其記法;(2)使學生初步了解屬于關系和集合相等的意義;初步了解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
2024-11-19 21:23
【摘要】學習要求,并進行綜合應用.【課堂互動】自學評價1.下列事件中不可能事件是(C)°,小邊對的角小°2.在12件同類產品中,有10件是正品,2件是次品,從中任意抽出3件的必然事件是(D)3.有4條線段,長度分別為1,3,5,7,從這四條線段中任取三條,則
2025-06-07 23:57
2024-11-20 03:12
【摘要】教學過程第1課時案例1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導入新課思路1(情境導入)大家喜歡打乒乓球吧,由于東、西方文化及身體條件的不同,西方人喜歡橫握拍打球,東方人喜歡直握拍打球,對于同一個問題,東、,我們學過求兩個正整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先用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xù)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質數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當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較大時(如8
2025-04-25 13:22
【摘要】第2課時集合的表示一、基礎過關1.方程組?????x+y=2x-y=5的解集用列舉法表示為________;用描述法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2.{(x,y)|x+y=6,x,y∈N}用列舉法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集合{x|x-32
2024-12-08 07:02
【摘要】,第一章集合,§3集合的基本運算3.2全集與補集,第一頁,編輯于星期六:點三十一分。,第二頁,編輯于星期六:點三十一分。,,自,主,探,新,知,預,習,第三頁,編輯于星期六:點三十一分。,U,子集,全...
2024-10-22 18:43
【摘要】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藍藍的天空中,一群鳥在歡快的飛翔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閑的走動清清的湖水里,一群魚在自由地游動;-----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一)問題情境、原來就讀的學校、現在的班級。:像“家庭”、“學校”、“班級”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同一類對象的匯集活動;、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征
2024-11-17 23:33
【摘要】課題:柱、錐體的結構特征教學目標:通過實物模型,觀察大量的空間圖形,認識柱體、錐體的結構特征,并能運用這些特征描述現實生活中簡單物體的結構.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體、錐體的結構特征.教學難點:柱、錐的結構特征的概括.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不同的幾何形狀。由這些物體抽象出來的空間圖形叫
2025-04-17 12:39
【摘要】第22課時復習課1【自學評價】,抽取一個容量為30的樣本,若每個零件被抽取的概率均為,則N的值為(C)A.150B.200C.120D.100,為了確定春游地點,打算從校學號為0034~2037的所有學生中,采用系統(tǒng)抽樣抽取50名進行調查,學號為2003的同學被抽到的可能性為(D)A.B.C.
2025-06-07 23:22
【摘要】教學過程設計特色教法分析教材分析學法指導:(1)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是學習函數、不等式解集、曲線與方程等基礎,在整個高中學習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教材分析:
2025-08-01 17:33
【摘要】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1課后習題答案(第一章集合與函數概念)人教A版(第24頁)練習(第32頁)1.答:在一定的范圍內,生產效率隨著工人數量的增加而提高,當工人數量達到某個數量時,生產效率達到最大值,而超過這個數量時,生產效率隨著工人數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見,并非是工人越多,生產效率就越高.2.解:圖象如下
2025-06-22 00:36
【摘要】,第一章集合,§3集合的基本運算3.1交集與并集,第一頁,編輯于星期六:點三十一分。,第二頁,編輯于星期六:點三十一分。,,自,主,探,新,知,預,習,第三頁,編輯于星期六:點三十一分。,A交B,既屬...
2024-10-22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