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使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毙W生好玩愛動,具有強烈的表演欲和潛在的表演天賦。表演“春雨”的同學眉飛色舞地讀著,“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他們邊讀邊俯首搖著另一名同學,原來那一名同學是“筍芽兒”。接著,“筍芽兒”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懶腰,看四周,那神態(tài)真是活靈活現(xiàn)。如教學賀知章的《詠柳》一課時,讓學生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春柳美景畫出來。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在自主閱讀的基礎去創(chuàng)新,使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坝行У恼n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二、從教材內(nèi)容入手:靈活使用教材。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fā)生的。教師要放下傳統(tǒng)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nèi)容,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于傾聽、關注學生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并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jīng)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奇思妙想、創(chuàng)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qū),創(chuàng)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以此作為突破高中英語語法教學這一難點的手段,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潛能,讓學生在高中英語語法學習中能快樂靈活運用。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語法與詞匯都被視為一種知識,一種與交流不同的知識。高級知識可以取代低級知識,以數(shù)學為例,如果你不懂加減乘除,肯定學不會四則運算,而如果你學不會四則運算,你肯定沒有辦法學習代數(shù),你學不會代數(shù)就不可能學會微積分。第二,英語語法規(guī)則,如同數(shù)理化的原理一樣,是可以推理的。90年代的教材以“功能結構”為基礎,特別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三是:沒有區(qū)分開“易懂易錯”、“易難易錯”與“難懂不易錯”的語法內(nèi)容。二:讓活的語言去適應死的語法。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認真考慮并盡量遵循以下五個原則。語法教學應該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積極創(chuàng)設交際活動的情景。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互動的機會。語法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激勵手段,其實就是新課程提倡的評價體系中的一部分。在現(xiàn)實學習過程中對語言的分析是必須地,也是應該的。第三:要配以簡要、容易的練習內(nèi)容。由于第二句中的it 不是名詞而是代詞,所以不能放在動詞短語 look up 之后。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具體的語法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更新和拓展。目前,較為大家所接受的語法教學方法是:根據(jù)所教語法項目的交際功能去創(chuàng)設運用該項目的情景,將語法教學與聽說讀寫的活動結合起來,將語法知識的學習與綜合技能訓練結合起來。(2)任務式學習法。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任務,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通過實踐、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務學習。其目的在于減少學生在語言練習中的盲目性,提高學生對語言表達的準確度。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使每個學生都能提高綜合素質,要特別強調(diào)精講精練。理解意義[understanding the grammar(meanig)]是通過設計以意義理解為主的活動促進學生對語法項目的理解,進而為下一步的應用打好基礎。但是不管出現(xiàn)那種變化,這種教學模式都強調(diào)把形式、意義和運用相結合,使干巴巴的語法知識在高效能的教學模式中被教師和學生一起體驗,一起使用?!熬持袑W”,顧名思義,指在篇章語境中學習語法。教師要通過精心挑選的篇章或是精心設計的情景,給予學生足夠的語言輸入,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并與新的知識結合更新,使語法教學的形式、意義和運用得到最佳的結合。但現(xiàn)行的理論和模式借鑒了一些前輩指導,相信會或多或少給讀者有所啟發(fā)。這樣既讓學生學會了虛擬語氣,又鍛煉了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還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英語語法教學部那么枯燥?!熬持袑W”的語法教學方式是依據(jù)新課標提出的“要從語境中學習語言”的要求來設計和開展的。這些基本方法是歌中學;做中學;境中學;諺中學;詩中學;表中學;圖中學;比中學。以上五個步驟的順序并非一成不變。在新授課的層面上,這部分內(nèi)容常常表現(xiàn)為回歸課文的閱讀文章,從文章中判斷找出形式(有時是形式和意義)相同或是類似的結構(或句子)。通過教師對某一語法知識的系列講授,學生對其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教材中語法材料的出現(xiàn)相對比較分散,故教師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應注意在一定的教學時段內(nèi),將分散在教材各處的同一語言現(xiàn)象加以歸納、整合,然后找時間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這里所講的任務比一般活動,更接近實際生活,更接近真實的交際活動,也可以理解為讓學生運用語言做事,是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動。這種假設的語言情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學會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轉換。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的操練鞏固活動大多數(shù)以教師為活動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譯為主要訓練手段。由此可見,如果教師能在盡可能高地層次上對英語語法進行歸納,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英語、使用英語。英語語法中的規(guī)則看起來似乎是任意的,如果我們告訴學生:當直接賓語是一個名詞時,可以把它放在一個由兩個詞所組成的動詞短語之后;而當直接賓語是一個代詞時,此規(guī)則不成立。第一:要有一個簡單的基本結構。這些評價手段,可以是有形的,如評價表格,也可以是無形的,如教師的反饋語或是同學之間的互評。在語法教學中做到整體考慮、綜合設計、逐步推進、歸納拓寬;在教學活動中做到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對語法知識的前后安排,在呈現(xiàn)新的語法項目時從整體考慮,從縱觀的角度加以整合,然后再做傳授。(3),注重課堂上的互動性。新課程強調(diào)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授語法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適時改變教學活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四:英語語法練習跟真實的交際情景脫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為此,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現(xiàn)象:一是: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材的結構是以詞法為中心而不是以句法為中心。二,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在教材層面的種種問題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在教材層面的問題較多,20世紀80年代以結構為基礎編寫的傳統(tǒng)教材,非常重視語法教學,以講授語法知識、操練句式和句型及翻譯練習為主。把語法當做知識,這是一個根本性德錯誤假設。知識是一種有明確邏輯關聯(lián)、可以推理和演繹的體系。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活動中,語法和詞匯被人們認為是教學中的兩大支柱,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再語法和詞匯方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第五篇:教師論文:初探有效實施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策略摘要:本文主要向讀者介紹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存在的一些誤區(qū)及在教學層面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使教師要正確認識語法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 領會大綱所倡導的理念和新課標的精神,以趣味性,實踐性和互動性的課堂活動為原則,探討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將人們知道英語語法教學不但要使學生正確理解與掌握語法知識,更要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等各種言語活動中自由地運用語法,即語法教學要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服務。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境界,卻還有無數(shù)個“結”等待著我們?nèi)ソ狻2皇敲抗?jié)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一)反思教師的“教”。四、重視課后的教學反思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瓋A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傾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fā)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jù)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可以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tài),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于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真正內(nèi)涵。一、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