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某運動員做跳傘訓(xùn)練,他從懸停在空中的直升機上由靜止跳下,跳離直升機一段時間后打開降落傘減速下落,他打開降落傘后的速度-時間圖象如圖 ( a) 所示。傳感器和計算機相連,經(jīng)計算機處理后得到壓力 F 隨時間 t 變化的圖象,則下列圖象中可能正確的是 ( ) 4 . [2 01 7 遼寧大連二十四中檢測 ) 五個質(zhì)量相等的物體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 如圖所示.現(xiàn)向右施加大小為 F 、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力 , 則第 2 個物體對第 3 個物體的作用力等于 ( ) A.15F B.25F C.35F D.45F 解析: 5 個物體有相同的運動狀態(tài) , 可以作為一個整體 , 由整體法可得 F = 5 ma , 可得 a =F5 m, 對 3 、 4 、 5 作為一個整體 ,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FN 23= 3 ma , 可得 FN23=35F , C 正確. 答案: C 2 . (2022 屆高三 取物體開始運動的方向為正方向,則下列關(guān)于物體運動的 v t 圖像正確的是 ( ) 例 10 : ( 多選 ) (2022以 a表示物塊的加速度大小 ,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t2~t3時間內(nèi)物塊 A做加速度逐漸減小的加速運動 ,t3~t4時間內(nèi)物塊 A做減速運動 ,選項 D錯誤。 核心要點突破 1 .明確常見 圖像 的意義,如下表: v t 圖像 根據(jù) 圖像 的斜率判斷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進而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合外力 F a 圖像 首先要根據(jù)具體的物理情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推導(dǎo)出兩個量間的函數(shù)關(guān)系式,根據(jù)函數(shù)關(guān)系式結(jié)合 圖像 ,明確 圖像的斜率、截距或面積的意義,從而由 圖像 給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 a t 圖像 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負,正確分析每一段的運動情況,然后結(jié)合物體受力情況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 F t 圖像 要結(jié)合物體受到的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分析每一時間段的運動性質(zhì) 2. 圖像 類問題的實質(zhì)是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問題,以牛頓第二定律F = ma 為紐帶,理解 圖像 的種類, 圖像 的軸、點、線、截距、斜率、面積所表示的意義.運用 圖像 解決問題一般包括兩個角度: (1) 用給定 圖像 解答問題; (2) 根據(jù)題意作圖,用 圖像 解答問題.在實際的應(yīng)用中要建立物理情景與函數(shù)、 圖像 的相互轉(zhuǎn)換關(guān)系. 71 例 9: (多選 )(2022 (2)若題目中有 “取值范圍 ”“多長時間 ”“多大距離 ”等詞語 ,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著 “起止點 ”,而這些起止點往往就對應(yīng)臨界狀態(tài) 。 德州質(zhì)檢 ) 長為 L = 1. 5 m 的長木板 B 靜止放在水平冰面上 , 小物塊 A 以某一初速度 v0從木板 B 的左端滑上長木板 B , 直到 A 、 B 的速度達到相同 , 此時 A 、 B 的速度為 v= 0. 4 m/s , 然后 A 、 B 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 x = 8. 0 cm 后停下.若小物塊 A 可視為質(zhì)點 , 它與長木板 B 的質(zhì)量相同 , A 、B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μ1= 0. 25 , 取 g = 10 m/s2. 求: (1) 木板與冰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 μ 2 ; (2) 小物塊 A 的初速度 v 0 ; 解析: (1) 小物塊和木板一起運動時 , 受冰面的滑動摩擦力 , 做勻減速運動 , 則加速度 a =v22 x= m/s2,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μ2(2 m ) g = (2 m ) a , 解得 μ2= 0. 10. (2) 小物塊相對木板滑動時受木板對它的滑動摩擦力 , 做勻減速運動 , 其加速度 a1= μ1g = m/s2, 小物塊在木板上滑動 , 木板受小物塊的滑動摩擦力和冰面的滑動摩擦力 , 做勻加速運動 , 則 有 μ1mg - μ2(2 m ) g = ma2, 解得 a2= 0. 50 m/s2. 設(shè)小物塊滑上木板經(jīng)時間 t 后小物塊、木板的速度相同為 v , 則對于木板 v = a2t , 解得 t =va2= 0 .8 s , 小物塊滑上木板的初速度 v0= v + a1t = m /s. 求解 “ 滑塊 — 木板 ” 類問題的方法技巧 1 . 搞清各物體初態(tài)對地的運動和相對運動 ( 或相對運動趨勢 ) , 根據(jù)相對運動 ( 或相對運動趨勢 ) 情況 , 確定物體間的摩擦力方向. 2 . 正確地對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 并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確定各物體的加速度 , 結(jié)合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關(guān)系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 3 . 速度相等 是這類問題的臨界點 , 此時往往意味著物體間的相對位移最大 , 物體 的受力和運動情況可能發(fā)生突變. [ 對點訓(xùn)練 ] 1. 如圖甲所示 , 長木板 B 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 , 可看作質(zhì)點的物體 A 靜止疊放在 B 的最左端.現(xiàn)用 F = 6 N 的水平力向右拉物體 A , 經(jīng)過 5 s 物體 A 運動到 B 的最右端 , 其 v t 圖象如圖乙所示.已知 A 、 B 的質(zhì)量分別 1 kg 、 4 kg , A 、 B 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 , g 取 10 m/s2. (1) 求物體 A 、 B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 若 B 不固定 , 求 A 運動到 B 的 最右端所用的時間. 解析: (1) 根據(jù)題給 v t 圖象可知物體 A 的加速度為 aA=Δ vΔ t=105 m/ s2= 2 m /s2, 以 A 為研究對象 ,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F - μ mAg = mAaA, 解得 μ =F - mAaAmAg= . (2) 由題圖乙可知木板 B 的長度為 l =12 5 10 m = 25 m , 若 B 不固定 , 則 B 的加速度為 aB=μ mAgmB= 1 104 m/ s2= 1 m/s2, 設(shè) A 運動到 B 的最右端所用的時間為 t , 根據(jù)題意可得12aAt2-12aBt2= l , 解得 t = 7 s. 答案: (1) 0. 4 (2) s 2. 質(zhì)量為 M = 20 k g 、長為 L = 5 m 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 。 答案: C 解析: 相對地面而言,小物塊在 0 ~ t1時間內(nèi),向左做勻減速運動, t1~ t2時間內(nèi),小物塊反向向右做勻加速運動,當(dāng)其速度與傳送帶速度相同時 ( 即 t2時刻 ) ,小物塊向右做勻速運動。 衡水調(diào)研 ) 如圖甲所示,繃緊的水平傳送帶始終以恒定速率 v 1 運行。= 1m, 向左 (1 分 ) 前 3秒內(nèi)位移 x=x1x2=3 m,向右 (1分 ) 所以物塊再向左勻速運動時間 t 2 = ???? 39。 (1 分 ) 模型方法 39 (2)由速度圖象可知 ,物塊初速度大小 v=4 m/s、傳送帶速度大小 v39。已知傳送帶的速度保持不變 ,g取 10 m/s2。 = ma ② , x = l - l0 ③ , 解① 得 F = 25 N , 由 ②③ 得 : l = m , 故 B 正確 , A 、 C 、 D錯誤。= ) 的光滑斜面上有兩個質(zhì)量均為 m = 1 kg 的小球 A 、 B ,它們用勁度系數(shù)為 k = 200 N /m 的輕質(zhì)彈簧連接,彈簧的原長為 l0= 20 cm ,現(xiàn)對 B 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推力 F ,使 A 、 B 均在斜面上以加速 度 a = 4 m/ s2 向上做勻加速運動,此時彈簧的長度 l 和推力 F 的大小分別為 ( ) A . m,25 N B . m,25 N C . m, N D . 5 m, N 解析 : 以整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 , 沿斜面方向有 : F cos 37 176。 答案: BC 1 . 隔離法的選取原則: 若連接體或關(guān)聯(lián)體內(nèi)各物體的加速度不相同 , 或者需要求出系統(tǒng)內(nèi)兩物體之間的作用力時 ,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