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臺灣交流心得臺灣交換生心得2015年9月12日,我坐上了飛往臺灣桃園機場的飛機,迎來了不同尋常的一個學期——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交換生。對我來說,來臺灣的目的在于體會當?shù)孛袼准拔幕约皩W習方式。轉(zhuǎn)眼間我就要離開,在這段日子,接觸很多 臺灣,忘不掉的回憶。一、校園生活臺灣的大學相對大陸的大學要更加的開放自由,選課全部在網(wǎng)絡(luò)上完成,在這里我不得不說文大的景觀系的課對我們來說真的比較麻煩,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考不到,你可以按照自己興趣選擇你喜歡的課程來修,但是有時候名字與課程看起來不是那么一致,開學前兩個周是試聽,有機會退選老師不會點名不會記錄,如果覺得第一堂課聽得不是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那么就可以退選,選擇其他課程。臺灣的課堂氛圍要比大陸的可能活躍的多,大家都會應和老師的提問,在這里要說的是,雖然互動很多,但是大陸學生真的要比臺灣學生用功刻苦哦。在這里,老師的講課方式絕對不是按照幻燈片一頁一頁的播放,而是運用生動的例子,幽默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在這里,一門課程的主導權(quán)在于老師,他甚至可以決定這學期沒有期末考試。在臺灣的大學課程期末成績一般都是以報告方式呈現(xiàn),很少有考試,對于大陸學生來說真的很輕松。但是景觀系的課再設(shè)計方面老師是極為嚴肅的,所以每次評圖大家都要嚴肅應對。在這里,師生關(guān)系更像是朋友,老師們對待陸生也會有特殊照顧,而且在上課時可以隨時進出教室來不及吃飯的話在課上吃也會被理解。來到文化大學才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學校園生活,這里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創(chuàng)意市集,各個社團的學生各自擺攤販賣商品,還會時不時的有各個社團的表演,樂趣多多。還有很多社團活動,晚上走在文大校園里會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富有樂趣。二、臺灣人來到臺灣,除了接觸自己周圍的同學以外,在旅行中還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中,不得不講的,就是生活在這美麗小島上的人。在這里,人們上下公車對司機說謝謝,垃圾會嚴格分類,幾乎沒有人闖紅綠燈做任何事都會有理有序,往往會看到在很多人的地方大家安安靜靜排隊的場景。這里大街小巷遍布便利店,有人說你可以一個月不出711在里面生活,這話不假,臺灣的711便利店不光可以買到生活用品,還可以買機票買火車票買演出票買儲值卡,甚至還可以幫你代收快遞收水費電費。便利店的店員也非常熱情,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都會盡其所能。有時候熬夜會比較餓,這個時候就可以去711吃上一頓飯,雖然是微波爐熱的,但味道真的是很感人三、臺灣自由行來到臺灣不光是只有學習,當然也要感受一下美麗的自然風光!在臺灣旅游的過程中發(fā)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臺灣人非常強的環(huán)保意識,他們從不亂扔垃圾,海岸的海水清澈透明,沙灘也很干凈。在旅行中,我們更多的在感受旅行的過程,感受不同地方不同的風俗習慣,感受在路途中我們所經(jīng)歷的人和事。在此之外臺灣社會的人性化服務一直深刻震撼著我。地鐵站的夜間婦女候車區(qū)、幾乎相差一百米就有的便利店,隨時可以借到的城市Ubike,人們有禮貌的談吐,自律的行為,一切都讓你感覺那么舒服自在。也許這也是為什么臺灣適宜居住的原因吧。在這次臺灣游學之中,如果我們沒有這些旅游的經(jīng)歷可能永遠不知道怎么自己去訂車票,怎么定旅店,怎么找攻略,正是有了這次特殊的機會,我們可以更加獨立,也是這次遠行讓我知道了什么是思鄉(xiāng)之情。臺灣之行于我已不再是簡單的一次學習,更多的是一種經(jīng)歷,一種歷練,它讓我對臺灣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寶島,和寶島上可愛的人們。第二篇:臺灣交流心得臺灣交流心得緊張備戰(zhàn)兩個月的司考過后,作為學院卓越未來律政精英人才孵化基地的一員,我很榮幸了參加為期7天的臺灣參訪交流活動。在參訪的學校中,讓我印象較為深刻是中原大學和政治大學。在臺灣的第一天,我們就前往中原大學參訪。不經(jīng)意間,沒有柵欄圍墻的中原大學已劃門而過。透過暗色玻璃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綠,灰白相間、典雅別致的幾座小樓穿越于一排排高聳的叫不上名字的大樹之間,雖然知道窗外酷熱的夏,但總覺得還透出點春光明媚的韻味。在一座刻有中原大學的十字架雕塑旁的行政樓會議室里,我們受到了中原校方的熱情接待。幽默睿智、熱力四射,有著傳奇色彩的中原大學法學院院長用它特有的風格與我們侃侃而談,向我們解說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中原精神,給我們揭開了這個“全人教育”的大學概念。院長很自信地說,我們所提倡的大學“全人教育”集中起來就是:“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之間的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yè)知識,造福人群。我們了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秉賦,其性格、能力與環(huán)境各異,故充分發(fā)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我們認為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我們確信“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愿以身教言教的方式,互愛互敬的態(tài)度,師生共同追求成長。我們尊重學術(shù)自由與自主,并相信知識使人明理,明理使人自由。我們相信踐履篤實的教育方式是尋求真知的途徑。我們深以虔敬上主、摯愛國家、敬業(yè)樂群、崇尚簡樸的傳統(tǒng)校風為榮”。這既是我們倡導的教育目標,更是我們一種永恒的教育理念。他說,當今時代是一個相互兼容的時代,而“全人教育”的內(nèi)涵就在于將文化統(tǒng)整,再構(gòu)全球文化體系,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與人文科技的結(jié)合。在張靜愚先生紀念室里,我們見到了這位跨越兩個世紀中原創(chuàng)始人的精神世界?!叭私逃笔菍⑷说膬?nèi)在品質(zhì)與外在形體及其所屬的社會文化予以整合,強調(diào)統(tǒng)整性、一致性、整體性的教育。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大學精神的結(jié)合本應是中國大學的特色之一,然而我國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時仍然存在許多弊端。針對這一問題,從傳統(tǒng)漢字出發(fā),深入剖析了傳統(tǒng)文化和大學的關(guān)系。“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漢字因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等六種造字法使我國文字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比更具特色。在談及我國的“中庸”文化時,結(jié)合八卦圖并引用《系辭上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卦辭對“物極必反”的思想做了深入的剖析;與此同時,他為大家解釋了“中國”的含義,認為中國人應是“A group men of harmony”(和諧的人)之意,而非意譯為“midman”(英語中常含貶義)。他指出,“中”就是中正、中庸;而“國”的簡化字“國”中“王”字的三橫結(jié)構(gòu)恰恰契合董仲舒“天地人,三才也”的觀點。對于“王”字,還為其三橫賦予了倫理、民主、科學的涵義,以勉勵同學們成為德、美、群、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新“王”者。中原大學“以信、以望、以愛,致力于中國的高等教育,旨在真知力行,以傳啟文化,服務人類”,不啻為“全人教育“的典范。其實,基督精神與我國傳統(tǒng)的“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思想都是服務的人生觀,大學歸根結(jié)底應該是“為人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