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支教心得體會2支教心得體會回憶一幕幕,歷歷在目,仿佛一切仍發(fā)生在昨天,第一次走出校門,走進大山;第一次組織宣傳,獨立招生;第一次扮演老師的角色;第一次家訪;第一次在團隊中自己做飯,進行為期十二天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第一次團隊組織給全校開運動,.....第一次,太多的第一次,不知不覺全然已經(jīng)成為過去。2014年7月7日,是歷史上盧溝橋事變的紀念日,所有炎黃子孫都不會忘記;然而對于我而言的這一天更加尤為重要,因為這也是我們愛之翼支教小分隊出發(fā)的一天,從早上五點起床到中間搭乘汽車,一路起承轉(zhuǎn)合,從一馬平川的公路到崎嶇不平的山路,經(jīng)歷種種,我?guī)е诖c愛心從鄭州出發(fā),用耐心與愛心把知識和熱情帶給學生,到嶺頭小學后,在校長、主任的帶領(lǐng)下,我們數(shù)學學院張書記、分團委譚老師和我們愛之翼支教小分隊參觀了學校的各項設(shè)施,令我大吃一驚的是,這里雖然是農(nóng)村,然這所學校的各項硬件設(shè)施卻并不落后。我在這所學校里主要是教一到六年級的英語課,每天一二年級一節(jié)課,三四年級一節(jié)課,五六年級三節(jié)課,以及擔任五六年級的班主任。教授一到六年級的英語課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好些英語音標都讀得不太準確,而由于他們在讀發(fā)上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所以在改正時會比較的困難,我一向自詡自己不是一個太能堅持的人,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卻堅持下來了,每天在每個班我都會至少讓他們反復(fù)讀十遍錯誤英語的發(fā)音,支教第五天再去聽他們的讀音時,他們居然全部改過來,一到六年級,近200個學生,30多個錯誤單詞的讀音,從固有的思維讀音到煥然一新的正確的發(fā)音,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自豪感。當我每天的堅持得到回報之時,我想著就是上天給予給我的最大回報。在擔任五六年級的班主任,我主要采取分級管理的模式,在開學的入學教育上由大家選取一個班長以及個各分組的小組長,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顯然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班長的威望很高,一方面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又壓制住了一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當然問題總是會存在的,而我也在不斷地改善,上課的第二天我發(fā)現(xiàn)上課前總會有學生在說話,而在這樣的小學中,學生幾乎沒有接觸到英文歌,于是我選擇旗開得勝這首恰逢世界杯的英文歌教授給他們,并作為班歌,在每天上課前都要唱一遍。出勤率很重要,所以每次上課前班長都會點名。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三天后,顯然效果是明顯的,連一二,三四年級的班主任都開始效仿我們班的班級制度制定法,這讓大三要考管理類研究生的我在管理方面多了一點自信。當然我也教授了一個年級英文歌《happy new year》、《how are you 》、《happy birthday》、《字母歌》;以及五六年級《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每天幾乎都是滿課的我,雖然很累,加上有時學生調(diào)皮搗蛋不聽話,讓我生氣,但當夕陽西下之時,抬頭仰望遠處那連綿不絕的大山,想想這一天自己過得是多么充實 多么有意義啊!這里沒有堵塞的交通、沒有霧霾、沒有喧嘩與吵鬧,有的只是藍天、白云、淳樸的相親、可愛純真的孩子。支教發(fā)生的事情太多了,說不完,道不盡。謹以此點滴暫來記錄我我大學四年僅有一次而且終生難忘的支教生活。第二篇:暑假下鄉(xiāng)支教心得體會2下鄉(xiāng)支教心得體會靠近大山大學生支教就是用我們微薄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孩子們,為了那些山里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志愿服務(wù)貧困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很多青年學生都愿意利用自己的假期時間參與到下鄉(xiāng)支教的隊伍中,當然我也不例外。在其他同學享受暑假的同時,我們收拾行囊踏上下鄉(xiāng)的路程。因為起得比較早上車后就睡了,睜開眼睛四周都是山,我以為快到了,又繞了兩個多小時看到了世外桃源——洛南縣城。這個小城市還是不錯的,有些繁華,有些熱鬧而我們不在這。我們在省道上行駛了30分鐘向一條泥土路開去,眼前變了沒有了繁華,沒有了熱鬧。到了目的地感覺還行沒那么惡劣,但心里有種沉重感,就這樣第一天就過去了,在我們自己做的床上面躺著聽著山村中知了的叫聲,呼吸者清香的泥土味睡著了。第二天我們進村去宣傳,我們的到來給這座小山村增添了活力,孩子們圍著我們嬉戲打鬧,但看到眼前的一幕幕,古老的泥土房屋,房子都建在山坡上,每個家里都是那么簡單,那么純樸,小孩子是那樣的純真。使我全身感到酸溜溜的,說不出來。心里告訴自己一些什么,卻不知從何下手。這不是一時熱血興起更不是為了游山玩水感受別樣環(huán)境,我們是真心的帶著我們的誠意帶著我們的學習所得和在學校的收獲來言傳身教。站在講臺上做一個人民教師的工作我從來沒想過,但是當我站到講臺上看著山里純真學生的臉龐,我的心在澎湃,激動,不是緊張不是高興有種東西是我無助。我能做的極其有限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大山生長的孩子對于外人的到來是內(nèi)向,自閉,躲避等等思緒萬千不知從何縷起。其實這些可愛的孩子很有思想,很有理想,缺少的是方法,是自信,是鼓勵,是成功路上的一塊基石。我們能做什么呢,能改變什么呢,能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