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 概述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 預應力混凝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構件的:( ) A. 強度 B .剛度 C. 抗裂度 + C 2. 下列哪一個不屬于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特點:( ) 3. 冷拔低碳鋼絲是按如下工藝形成的:( ) 4. 下列哪一個不是碳素鋼絲形成的工藝流程:( ) 5. 鋼絞絲一般有幾根鋼絲構成:( ) 6. 下列哪一種不是熱處理鋼筋的優(yōu)點:( ) 7. 精扎螺紋鋼筋的屈服點通常:( ) ~500MPa ~600MPa ~750MPa D.≥750MPa 8. 采用鋼絞絲的預應力混凝土,其強度等級不宜低于:( ) 9. 預應力空心樓板施工中,其預應力張拉方法通 常采用:( ) 10. 冷拔鋼筋經(jīng)張拉完畢后具有下列特性:( ) ,硬度提高 ,硬度降低 ,硬度提高 ,硬度降低 測試答案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 預應力混凝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構件的:( D ) A. 強度 B .剛度 C. 抗裂度 + C 2. 下列哪一個不屬于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特點:( C ) 3. 冷拔低碳鋼絲是按如下工藝形成的:( C ) 4. 下列哪一個不是碳素鋼絲形成的工藝流程: ( B ) 5. 鋼絞絲一般有幾根鋼絲構成:( C ) 6. 下列哪一種不是熱處理鋼筋的優(yōu)點:( C ) 7. 精扎螺紋鋼筋的屈服點通常:( D ) ~500MPa ~600MPa ~750MPa D.≥750MPa 8. 采用鋼絞絲的預應力混凝土,其強度等級不宜低于:( C ) 9. 預應力空心樓板施工中,其預應力張拉方法通常采用:( C ) 10. 冷拔鋼筋經(jīng)張拉完畢后具有下列特性:( C ) ,硬度提高 ,硬度降低 ,硬度提高 ,硬度降低 先張法 選 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 先張法中混凝土強度一般應不低于混凝土標準強度的多少比例,方能張拉預應力筋:( ) % ~70% % % 2. 下列哪一個不是墩式臺座的組成構件:( ) 3. 下列哪一個不是墩式臺座設計主要考慮因素:( ) A. 防傾覆 4. 槽式臺座與墩式臺座的不同點:( ) D. 臺座構件變形的大小 5. 張拉夾具需具備下列性能:( ) 6. 錐銷式夾具能夠自鎖,滿足的條件是:( ) A. α> φ 1 B. α< φ 1 C. α> 15 o D. φ 1 < 3 o 7. 先張法張拉單根粗鋼筋所有的千斤頂為:( ) 千斤頂 千斤頂 或 YC D. 錐錨式千斤頂 8. 鋼筋的松弛的現(xiàn)象是指:( ) 9. 先張法放松預應力鋼筋的原則是:( ) 10. 鋼絞線的最大超張拉力不得大于標準值的:( ) % % % % 測試答案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 先張法中混凝土強度一般應不低于混凝土標準強度的多少比例,方能張拉預應力筋:( C ) % ~70% % % 2. 下列哪一個不是墩式臺座的組成構件:( C ) 3. 下列哪一個不是墩式臺座設計主要考慮因素:( C ) A. 防傾覆 4. 槽式臺座與墩式臺座的不同點:( C ) D. 臺座構件變形的大小 5. 張拉夾具需具備下列性能:( C ) 鎖 6. 錐銷式夾具能夠自鎖,滿足的條件是:( B ) A. α> φ 1 B. α< φ 1 C. α> 15 o D. φ 1 < 3 o 7. 先張法張拉單根粗鋼筋所有的千斤頂為:( B ) 千斤頂 千斤頂 或 YC D. 錐錨式千斤頂 8. 鋼筋的松弛的現(xiàn)象是指:( B ) 9. 先張法放松預應力鋼筋的 原則是:( A ) 10. 鋼絞線的最大超張拉力不得大于標準值的:( B ) % % % % 后張法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 后張法的概念是:( ) A. 后張拉鋼筋 B. 后澆筑混凝土 C. 先澆筑混凝土后張拉鋼筋 D. 先張拉鋼筋后澆筑混凝土 2. 下列哪種錨具既能用于張拉端又能用于固定端( ) 3. 計算單根粗鋼筋下料長度時,下列因素哪個不必考慮:( ) 4. 可錨固鋼絞線束、鋼絲束、單根粗鋼筋和多根粗鋼筋的錨具是:( ) 型錨具 型錨具 5. 拉桿式千斤頂不適宜與下列哪一錨具配合:( ) 型錨具 6. YC60 千斤頂主要用于張拉帶有什么類型錨具的鋼筋束或鋼絞線束:( ) A. KTZ型錨具 B. 錐形錨具 C. JM12 型錨具 7. 下列哪個不是錐錨式千斤頂?shù)淖饔茫海? ) 8. 鋼絲的下料長度應考慮其張拉錨固何部件位于錨環(huán)中部:( ) 9. 用千斤頂張拉預應力筋時,張拉力大小通過油壓表讀數(shù)進行控制,但實際值往往比理論值小的原因是:( B ) 10. YL 型張拉機具與錨具配套使用的依據(jù)是:( ) 型特性 型的荷載大小 11. 大型重要預應力構件,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的多少時,方能張拉預應力筋:( ) % % % % 12. 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施工流程是:( ) → 張拉鋼筋 → 澆筑混凝土 B. 張拉鋼筋 → 澆筑混凝土 → 孔道灌漿 → 張拉鋼筋 → 孔道灌漿 D. 澆筑混凝土 → 孔道灌漿 → 張拉鋼筋 13. 下列哪種不是孔道留設的施工方法:( ) 法 14. 對配有多根預應力鋼筋的構件,張拉時應注意:( ) 15. Ⅱ — Ⅲ 級預應力鋼筋最大張拉應力不宜超過其抗拉強度標準值的:( ) % % % % 16. 曲線孔道灌漿施工時。灌滿漿的標志是:( ) ,低處流出漿 B. 自高點灌入,低處流出漿持續(xù) 1min C. 自最低點灌入,高點流出漿與氣泡 D. 自最低點灌入,高點流出漿 17. 下列哪種不屬于對無粘結鋼筋的保護要求:( ) 18. 下列哪種是無粘結預應力鋼筋的制作方法:( ) 19. 無粘結預應力鋼筋的張拉程序通常是:( ) A . 0→102%σcon B . 0→103%σcon C . 0→105%σcon→σcon D . 0→104%σcon 20. 下列那一種是無粘結預應力錨具端部的理方法:( ) 二、計算題 某單層廠房采用 30m 預應力屋架,三層疊澆現(xiàn)場預制,下弦桿截面如圖。采用 4 Φ l 25 預應力鋼筋,每孔一根,兩端采用螺絲端桿 YC 千斤頂,已知 E s = 10 5 MPa , C40 , E c = 10 4 MPa , f pyk=500N/mm 2 ,第一批預應力損失值 σ u = N/mm 2 ,工地現(xiàn)有單根粗鋼筋長度為 9m ,鋼筋冷拉率為 4% ,彈性回縮率為 % ,試求: 1. 單根下料長度? 2. 最下一榀屋架的張拉程序及分批張拉力? 測試答案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 后張法的概念是:( A) A. 后張拉鋼筋 B. 后澆筑混凝土 C. 先澆筑混凝土后張拉鋼筋 D. 先張拉鋼筋后澆筑混凝土 2. 下列哪種錨具既能用于張拉端又能用于固定端( C ) 3. 計算單根粗鋼筋下料長度時,下列因素哪個 不必考慮:( A) 4. 可錨固鋼絞線束、鋼絲束、單根粗鋼筋和多根粗鋼筋的錨具是:( C) 型錨具 型錨具 5. 拉桿式千斤頂不適宜與下列哪一錨具配合:( B ) 型錨具 6. YC60 千斤頂主要用于張拉帶有什么類型錨具的鋼筋束或鋼絞線束:( B) A. KTZ型錨具 B. 錐形錨具 C. JM12 型錨具 具 7. 下列哪個不是錐錨式千斤頂?shù)淖饔茫海?B) 8. 鋼絲的下料長度應考慮其張拉錨固何部件位于錨環(huán)中部:( B ) 9. 用千斤頂張拉預應力筋時,張拉力大小通過油壓表讀數(shù)進行控制,但實際值往往比理論值小的原因是:( B) 10. YL 型張拉機具與錨具配套使用的依據(jù)是:( D ) 型特性 型的荷載大小 11. 大型重要預應力構件,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的多少時,方能張拉預應力筋:( D) % % % % 12. 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施工流程是:( C ) → 張拉鋼筋 → 澆筑混凝土 B. 張拉鋼筋 → 澆筑混凝土 → 孔道灌漿 → 張拉鋼筋 → 孔道灌漿 D. 澆筑混凝土 → 孔道灌漿 → 張拉鋼筋 13. 下列哪種不是孔道留設的施工方法:( C ) 14. 對配有多根預應力鋼筋的構件 ,張拉時應注意:( A ) 15. Ⅱ — Ⅲ 級預應力鋼筋最大張拉應力不宜超過其抗拉強度標準值的:( C ) % % % % 16. 曲線孔道灌漿施工時。灌滿漿的標志是:( D ) ,低處流出漿 B. 自高點灌入,低處流出漿持續(xù) 1min C. 自最低點灌入,高點流出漿與氣泡 D. 自最低點灌入,高點流出漿 17. 下列哪種不屬于對無粘結鋼筋的保護要求:( C) 18. 下列哪種是無粘結預應力鋼筋的制作方法:( B) 19. 無粘結預應力鋼筋的張拉程序通常是:( B) A . 0→102%σcon B . 0→103%σcon C . 0→105%σcon→σcon D . 0→104%σcon 20. 下列那一種是無粘結預應力錨具端部的理方法:( B ) (英文版 ) Two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for implementation is in the party in power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rule of law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hensive strictly strategic plan, implemen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and discipline to manage the party, strengthen innerparty supervision of major initiatives. The two regulations supporting each other, the code adhere to a positive advocate, focusing on morality is of P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