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但同時卻又是那么活潑可愛,不諳世故,讓人明白無誤地感受到他的天真與誠實。他雖然有時騙人,撒謊,甚至偷竊,但我們知道那是為環(huán)境所迫以及出于他處境的需要,也是他作為一個不懂世事的孩子行為莽撞不加考慮的表現(xiàn)。他對此也從不避諱,從不掩飾,并且不原諒自己。他對自己是客觀的,真實的,而正是這種對自己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讓我們感受到他這個人的真實以及他的敘述的可信。瞧瞧他的講述,充滿了自信與真實:你要是沒有讀過一本名叫《湯姆索耶歷險記》的書,肯定會對我一無所知,但這沒關系。那本書是馬克吐溫先生寫的,他說的大部分都是真的。有些事情他夸大了,但他說的大部分都是真的。進一步來看,這一獨特語調(diào)的使用以及它所賦予敘述者的真實的形象,又突出了敘述者感到與之格格不入的那個文明社會的虛偽與罪惡,從而加深了主題以及小說的批判意義。另外,它不知不覺地拉近了讀者與人物的距離,讓我們深入到這個十幾歲孩子的內(nèi)心,用他的目光看待他周圍的世界,根據(jù)他的誠實的敘述對這個社會作出自己的判斷。馬克吐溫是位語言大師,擅幽默、諷刺,言語間蘊涵豐富,意味深長。新批評派所倡導的“含混理論”,亦即他們所關注的語義含混,表達模糊,多義等,如果拿來用之于分析《哈》這部作品,同樣很適用,而且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發(fā)現(xiàn)與啟發(fā)。僅舉兩例,便見一斑。一例是在主人公談到寡婦家規(guī)矩的時候,寡婦要求家人準時上桌吃飯,“可是當大家都坐上飯桌時,你又不能馬上就吃,得等寡婦把頭埋下去,對著食物咕噥些什么,盡管那些食物并沒有出什么問題???!边@里的畫線部分自然是指禱告,但作者并不明說,而是故意造成表達模糊。其意何在? 并非我們的主人公不知道這個詞(實際上他后來就多次用到),而是作者有意要通過如此表達來表明哈克對這種沉悶規(guī)矩與虛偽禮教的不屑與鄙視。另一個例子是在木筏的航行結束的時候。“國王”和“公爵”最后趁哈克不在,將吉姆以四十美元的價錢賣給了賽拉斯菲爾普斯,使之重又陷入奴役。哈克非常氣憤,欲幫吉姆再獲自由,而又顧忌重重,為此經(jīng)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這里,文中這樣寫道:突然,我感到像是上帝的手在我臉上打了一巴掌,讓我知道上天一直在監(jiān)視著我,看我怎樣做壞事。我是在從一個老婦女那里偷走一個黑奴,而此人從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我的事。上天一直在看著我,這可悲的事只能到此為止,不允許再繼續(xù)下去了??)顯然,這里的畫線部分便有一個語義含混的問題。“此人”指誰? 指老婦還是吉姆? 原文是這樣的:“whilst I was stealing a poor old woman’s nigger that hadn’t ever done me no harm...”這里的定語從句修飾哪個詞? 是“nigger”,還是“poor old woman”? 從句法上看,嚴格地說來,它修飾的是“nigger”,而不是“poor old woman”,就是說,是吉姆從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哈克的事,但哈克這里也許是在想這老婦人從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他的事。兩種可能都有,兩種解釋都有道理。作者所以采用這樣一個句法,造成這樣的語義含混,也不是沒有用意。潛臺詞應該是要表明:吉姆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別人的事,黑人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別人(白人)的事,為什么白人要欺壓、奴役黑人,蓄奴制何來的道理?象征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段在文學作品中并不鮮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 哈》這部小說中的象征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那樣的強烈、深刻。滔滔的密西西比河上一只木筏順流而下,載著兩個逃亡人奔向自由。那河,那竹筏,就是自由的象征,它們貫穿著整部小說,構成了小說的一個主要畫面,也暗示著小說的主題。河是兩個逃亡者的避難所,只有在河上,兩人才脫離壓迫,不受壓抑。木筏是他們自由的家,只有在木筏上漂流時,他們才感到輕松自在。正如哈克所說的那樣:“ ??從沒有哪個家能像木筏一樣。其它地方就是又逼仄又壓抑,但木筏上不是。在木筏上,你感到自由自在,舒心爽快。”()河流與陸地(農(nóng)場,村莊),木筏與家,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與反差。然而,可以想見的是,正如江河會有暗流與漩渦,木筏也易被沖垮一樣,對自由的追求也必定會伴隨著艱險,甚至有時會危險重重——吉姆與哈克在河上的遭遇便是如此。神話原型批評者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傳統(tǒng)以及人類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部作品,既是獨一無二的,又是與之相似的眾多作品中的一部,批評家的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它與其它作品的聯(lián)系,找出其中帶普遍性的原型因素與潛在的神話模式。神話原型批評強調(diào)從大處著眼,這似乎與新批評著重瑣碎的細讀有些矛盾,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新批評在細讀時同樣關注作品的這些因素。那么《, 哈》作為一部久享盛譽的文學作品,又表現(xiàn)了哪些神話方面的內(nèi)涵,體現(xiàn)出哪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形態(tài)呢?神話原型批評理論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個類型的神話原型,分別關乎神或英雄的誕生和復活、成長、勝利和結婚以及死亡與毀滅。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