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厭學情緒。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術欣賞沒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讓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無味。這一問題不僅困擾著學生,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低落,同樣,也困擾著教師,尤其是在強調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今天,沒有哪位教師應該給學生設計,去解決美術欣賞中的這一難題。如果真的這么做,不僅是錯誤的,還會與美術欣賞的目的背道而馳。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去把握好每堂美術欣賞課呢?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本身往往隱藏著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賞無定法”,也給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無限空間。相傳唐代書法家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擔夫爭道,而提高了書藝;懷素觀夏云多奇峰、夜聞江濤,啟發(fā)了書法藝術的靈感等等。這些”藝無定法,道可旁的事例,告訴我們既然美術欣賞沒有固定方法,我們何不觸類而旁通,即通過引進與美術作品有聯(lián)系的事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而且也便于他們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例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tǒng),其中,最主要的和難度最大的是讓學生去領略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時期的山水畫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處比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對來說是難以理解和體會的,尤其是對于這些自我意識和現(xiàn)代意識較強的高中生來說,它們之間更是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么一座金橋,即從體會古詩的意境入手,去體會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因為對于高中生來說,在語文課中已學過大量的古詩,所以對古詩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與古詩之間的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例如,陶淵明的詩句“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意境,就與北宋山水畫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處,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觀地描寫自然景色為主。詩人和畫家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沒有直接表露出來,而是隱藏在所描寫的景色之中,所以稱為“無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畫是極力追求詩的意境,畫家們?yōu)榱耸巩嬅婢吧幽腿藢の丁⒏芗ぐl(fā)觀者的想象力,把與追求意境無關的、可有可無的景色一律刪去,常常運用“計白當黑”的藝術手法,所以才會出現(xiàn)畫面簡潔、構圖偏小,但意境深遠的“馬(遠)夏(圭)山水”,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的意境,就與唐代詩人柳宗元詩《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對元代山水畫的理解,可以倪瓚的《六君子圖》為例來分析,初看上去這幅畫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是畫面景色顯得氣象蕭疏,近乎荒涼。但有了黃公望的題詩,其中的意境便可見一斑,詩曰:“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鼻皟删湓娛菍懏嬛械木跋?,后兩句顯然是借景抒情,表達了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對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的不滿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畫的用筆,普遍帶有個性特征,所以,把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理解為“有我之境”,即畫家的情感和藝術個性在畫中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了。通過以上詩與畫之間的對比與聯(lián)系,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也是這樣,如果有著精彩的導入,那么接下去的教學也就能比較順利地進行。在欣賞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時,要讓這些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中,喜歡穿牛仔服和玩電動玩具長大的高中生去關注并認同民間美術,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必須精心設計好本堂課,采用現(xiàn)代中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才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在這堂課中,我先讓同學們欣賞一首熟悉的英文情歌《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首中國民歌《繡荷包》的片段,并讓他們將兩首歌曲進行比較,談談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據測試,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愛時下流行的英文歌曲,認為中國民歌“太土氣”,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產生排斥情緒。進而引出問題讓同學們思考:我們今天要欣賞的中國民間美術是否也遭到同樣的厄運?為什么一些原本有著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濃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逐漸被所謂的現(xiàn)代人淡忘?但為什么它們經過漫長的歷史長河的沖洗,卻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來呢?難道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嗎?通過以上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思考,從而產生一種欲擒故縱的心理引導,消除他們的排斥情緒,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的開展鋪平了道路。我們知道音樂和美術被稱為“姊妹藝術”,而且它們之間的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一邊放爵士樂,一邊讓學生去找尋畫與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并把感受表達出來。在音樂影響下,同學們面對畫面,很容易感受到畫中那錯綜復雜的直線和閃爍不定的小色塊形象地表達出爵士樂所特有的節(jié)奏感。這樣,抽象的繪畫語言變成了詮釋音樂的形象的視覺符號了。音樂對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術欣賞離不開情緒的調動,沒有充滿感情色彩的欣賞過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體驗,認知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在講解美術形象的本質特征這一問題時,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論闡述與抽象的概念教學,我以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這一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形象的典范之作為例來進行欣賞和分析。首先,我讓同學們討論,應該給這幅畫取一個什么畫名,才能使這一形象更具藝術感染力。經過思考,大部分同學們都給這幅畫取了畫名(多數(shù)都取名為《老農》),但不知是否確切,很想知道原畫的名稱,因而產生了心理上的期待。這時,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進一步欣賞。接下去我采用多媒體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鄉(xiāng)親》為背景音樂,在飽含深情的樂曲聲中,加上解說詞,渲染氣氛。古銅色的老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chuàng)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進過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后是經過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一位勤勞、樸實、善良、貧窮的老農形象。它咄咄逼人,發(fā)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過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此畫問世后即引起了強烈反響,尤其是在我們整個民族經歷了十年浩劫這個重大災難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觀者對老農個人身世的懸想,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這個農業(yè)大國命運的深深思索。在欣賞過程中,由于音樂和畫面同時出現(xiàn),聽覺和視覺的共同沖擊,同學們的感受更加直觀,情感得到了升華。解說詞引導學生從畫中的老農形象想到中國的農民階層,由農民再想到養(yǎng)育中華兒女的“父親”,進而想到祖國這一農業(yè)大國的命運。在這一情感的體驗過程中,同學們深切的體會到為什么這幅畫要取名為《父親》才更有藝術感染力。從而也更好地認識到,創(chuàng)造美術形象就是要創(chuàng)造出“通過具體生動的個性,來表現(xiàn)事物的共性與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創(chuàng)造藝術典型”。這樣,同學們加深了對美術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以上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識到:美術欣賞沒有固定的方法不應該成為困惑我們的問題,而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辨證的思維和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規(guī)律,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做“觸類而旁通”,這樣,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第四篇:淺談如何上好高中美術鑒賞課淺談如何上好高中美術鑒賞課[摘要]:高中階段的美術教育是以美術鑒賞為主,大量的圖象和專業(yè)知識加之繁重的學業(yè)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必然會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藝術學科在學生面前變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這種求知的浮躁,讓他們愛上這個課堂,在課改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如何與時俱進,上好一堂美術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關鍵詞]:角色觀念;因材施教;互動;結合實際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征、美術表現(xiàn)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边@就是說??缛胄率兰o,社會發(fā)展對未來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教育觀年和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作為處在改革陣地前沿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參與課的能力,如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愛上美術課,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方面來談談筆者的見解與體會。一、轉變教師角色與觀念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前提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學被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將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體驗。我認為,教師的角色可以做出相應的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我對每個要點都盡可能的以問題的形式提問學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創(chuàng)造》一課中,當我問到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于勞動,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于游戲,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于巫術,你傾向于那種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時?有的同學說:“游戲”也有的同學說:“巫術”還有同學說:“勞動”。突然我聽到有個同學輕聲到:“也許三個可能都有”。是呀,為什么不可能是三個都有呢?他們是相輔相成,共同催近的呢?這位同學看似不太守紀律的話到提醒了我,這樣的問題他們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馬上微著鼓勵那個提問題的同學把剛才的問題再說一遍,請其他同學也回答一下,結果一些同學都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游戲也存在于勞動中,勞動的豐收又和巫術緊密相連,巫術又是可能通過游戲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等他們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礎上通過實例與他們一起來分析原因。通過這些課堂提問的設計是我感覺首先,教師要把主要精力轉到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培養(yǎng)學習能力上來,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學習,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始終在課堂上處于一種積極的,活潑的,興奮的狀態(tài)。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索和討論,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審視自己的想的下一代。二、結合實際,教學形式多變以吸引學生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保證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為保證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的持久性,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其一、教師授課結合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在欣賞過程中,將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觀、歷史等等有機組合在一起,再配上當?shù)匾魳?,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其二、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能光唱獨角戲,做好師生互動。在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而不能從頭講到尾,即便教師運用動聽的語調,做到聲情并茂,學生還是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教師及時接收反饋信息,以提高教學效果。其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強化美術作品相關故事情節(jié)的講述,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美術課堂學習的興趣。在美術欣賞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引入與美術作品有聯(lián)系的事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這樣,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而且也利于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拓寬知識面。例如《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一課的教學活動是“嘗試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并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從相冊中挑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自己個性特點的一張或幾張照片,談談自己喜愛的理由”,按舊的標準來說,這樣的課根本沒有“知識點”。我認為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每一個人個性化的審美觀。又如《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求學生以畢加索《格爾尼卡》為參照,以南京大屠殺為題創(chuàng)作一副作品。學生通過作品表現(xiàn)了對戰(zhàn)爭的反思,表達出如何才能讓慘劇不在重演,讓和平永駐人間的美好情感,繪畫的訓練要求為這種情感提供了表現(xiàn)和宣泄的載體。再如《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課的標題就很能說明編者的意圖,每個學生的眼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王國,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這樣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個性審美和想象的肯定與自信。三、以點代面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是上好美術課的最終目的“教學有法卻無定法,教無定法乃至法”。欣賞教學工作也應當是一個創(chuàng)造活動;在欣賞教學中必須采取合適的多樣的教學方法,結合一定的多媒體手段,充分調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引導學生發(fā)掘每件作品中獨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并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和想象,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審美能力。要教會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去學習對美術品的欣賞,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把握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意圖評價,最后教會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進行欣賞,以此達到提高審美的教學目的。一句話:只要用心,我們一定能上好高中美術欣賞課。高中美術鑒賞課中課堂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課程中,美術鑒賞課的開設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高中美術課程改革后,美術鑒賞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體現(xiàn)了教育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隨著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學生整體的多元化,美術鑒賞的高效課堂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進一步總結經驗并反思研究。美術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美術教育中最能普及、最現(xiàn)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