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辛亥革民、歷史意義、失敗原因、歷史教訓、歷史評價 6 ABCTRACT Xin Hai Revolution was Sun Zhongshan bourgeois revolutionary leadership of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is a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ystem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It is led by the bourgeoisie against the feudal autocracy, established a bourgeois republic for the purpose of Xin Hai revolution is the revolution,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Rose Revolution a milepost, it enables the Chinese produced historic great change, this revolution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Xin Hai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auses of failure, the lessons of history, historical evaluation 1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積著的憤怒和仇恨的大爆發(fā)。 自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壓迫的加重,使中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趨激化,中國人民反帝反 7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因而不斷高漲。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進行前仆后繼,英勇不屈的斗爭。在革命斗爭中,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充滿著勝利和失敗, 前進和暫時的后退。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發(fā)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準備,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一切為中國獨立、民主、富強而奮斗犧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懷念。 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豐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農民階級為了反抗清朝封建專制的殘酷統(tǒng)治和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這些斗爭的高峰,是太平天國農民戰(zhàn)爭和義和團運動。 19 世紀 80—90年代,中國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不得不倉促地走上歷史舞臺,勇敢地領導了救亡運動 ——發(fā)動了戊戌維新運動。但這些斗爭都沒有避免失敗的結局。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充分說明,在資本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迫下,舊式的中國農民戰(zhàn)爭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都不能挽救中國的民族危機。只有通過革命,打碎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枷鎖,才能取得民族的獨立,也只有沖垮封建主義的桎梏,才能開拓社會發(fā)展的道路。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奴役、封建主義專制和國家貧窮落 8 后,使中華民族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民主革命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 命兩個階段。辛亥革命是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但它又不同于此前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國出現(xiàn)了新的社會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和新的社會階級 ——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條件下發(fā)生的。因此,資產階級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下層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提出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去替代舊的生產方式,而且還要用一種新的社會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義。 毛澤東說過: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 ”孫中山開始革命是以他在 19世紀 90年代建立興中會作為標志的。興中會的建立是中國正規(gu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從 1894 年興中會成立到 1913 年 “二次革命 ”結束,辛亥革命失敗,這場革命運動歷經了近 20年,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和 6個階段。 兩大時期為: 1912年前興中會和同盟會發(fā)動和領導革命時期; 1912年后組建中央政府和國民黨發(fā)動 “二次革命 ”時期。 6 個階段為: 從 1894 年 11 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起至 1900 9 年 11 月興中會領導的惠州起義失敗,此為辛亥革命的最初醞釀階段; 從 1901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到 1905年 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前,是辛亥革命運動的興起階段; 從 1905年 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至 1911 年 10月武昌首義前夕是辛亥革命運動的發(fā)展階段; 從 1911年 10月武昌首義至 11月下旬革命風暴席卷全國,各省區(qū)宣布起義或獨立,為辛亥革命運動的高漲階段; 從 1911 年 11 月下旬,光復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漢口舉行會議籌組臨時政府至 1912年 4月 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之前,為辛亥革命運動的勝利階段; 從 1912年 4月 1 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至 1913 年 9 月 “二次革命 ”失敗,是辛亥革命 運動由勝利到失敗的階段。 從整個革命運動的進程看,斗爭是異常復雜和曲折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有過勝利的亢奮和喜悅,更有失敗的悲憤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