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先讓學生說說“你們準備采用什么方法?”先讓讓學生簡單描述自己的設想,這對更好地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很重要。最后匯報交流前還應該讓學生也說說“交流匯報前我們要注意什么?”這樣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匯報是在分享勞動成果,要學會贊美,學會理解。同時也把小組合作學習的一些規(guī)則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你是怎樣看待識字教學中的“復現(xiàn)”的?閱讀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三維目標”整合有哪些策略?課程資源按獲取途徑分,有哪些種類?三、觀點辨析題語文素養(yǎng)就是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有觀點認為,《語文課程標準》淡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這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知識教學是可有可無的。北京將在2008年舉辦奧運會,請你以〈〈奧運——北京〉〉為主題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活動片段。師:在我們祖國的寶島臺灣有美麗的蝴蝶谷,大家聽說過嗎? 生:沒有。師:同學們,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麗的蝴蝶谷是怎樣的景象。(異口同聲地說)師:那么課文又是怎樣描寫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這是一位老師執(zhí)教《早操》鞏固識字的片段:師:請從“蘋果樹”上摘一個帶有你認識的字的“蘋果”貼到黑板上。(共10個字,沒摘到字的同學又回到座位上)師:老師幫助你們貼到黑板上。生:……師:還是貼在中間好一些。(學生依次領讀詞語)你是怎樣看待以上教學的?請發(fā)表你的觀點?!保病⒉缓屠先苏f話,不理老人,自己偷偷 走掉。學生說第一種想法時,教師引導他們從書上找理由,學生較快說出?!币簧f。”又一生說。”之類的話,可是學生卻說:“這個壞蛋,打他一拳,讓所有人都打他一拳。第三篇:《新課程小學英語教學評價》復習資料浙江省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 《新課程小學英語教學評價》復習資料一、名詞解釋發(fā)展性教師評價的意義發(fā)展性教師評價的保密性原則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多樣化原則發(fā)展性教師評價原則相對評價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多元性原則二、簡答題簡述《英語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小學英語評價的三個方面的特性。如何在評價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有位學生平時表現(xiàn)比較好,但在期終考試中成績很不理想,簡述你認為該怎樣評價這位學生?三、辨析題某位教師發(fā)現(xiàn),課堂上教師對第一位發(fā)言的學生的評價影響接下來發(fā)言學生的積極性,你認為會這樣嗎?為什么?學生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事實上是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結果的真實反映和今后的學習中發(fā)展?jié)撃艿耐诰?。四、觀點論述題一位從教20年的教師,在學校連續(xù)幾年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卻在最近開展的“學生評價教師”的活動中,被學生評了低分。五、案例分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這是一個六年級的教學案例。有的學生說I’m going to take a trip;有的學生說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有的學生說I’m going to climb a 。你認為這種評價科學嗎,為什么?蝴蝶這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教學案例。課堂進行了十多分鐘,突然從窗外傳來一只色彩斑斕的花蝴蝶?!焙诮淌依镲w里飛去。教師因勢利導,問道:“What colour is the butterfly?”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回答:“It’s red./It’s white./It’s yellow...看著學生高漲的學習情景,教師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畫一幅畫,然后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作品,五分中后,學生用中英文結合介紹了自己的作品。這個隨機應變,不但體現(xiàn)了這位老師的教學機智,更體現(xiàn)了教學的民主意思。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及學生興趣,更能夠溝通師生的感情。誰揪了他的頭發(fā)這一課的中心內容是教會學生會介紹自己的父母,在此基礎上掌握職業(yè)的名詞。正在這時,突然一位小同學大叫一聲“干嘛?”全班同學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子吸引了過去。他揉著頭,怒氣沖沖地瞪著后面的同學,隨時準備找出“元兇”。游戲開始時,先讓某職業(yè)扮演者拔一根男孩頭發(fā)作為證據(jù),再讓其他學生睜開眼睛開始猜答裁判提出的問題:Who pulled my hair?這一來,所有學生都來勁,紛紛舉手猜Is he a farmer? Is he a teacher...?小男孩的生氣勁也跑得無影無蹤了。請你對這位教師的課堂行為進行分析?!边@句話揭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學生學習與周圍自然現(xiàn)象有關的知識為主,包括相關的技能,學習的興趣,以及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大自然的情感。它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xiàn)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2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啟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因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同時,他們處于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要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不能以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jù)小學生的經(jīng)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興趣,掌握方法,1 為后繼的科學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對科學素養(yǎng)的理解是“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匯》解釋為“識字、讀寫能力”,《西方教育詞典》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1970年,赫德對科學素養(yǎng)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yǎng)啟蒙的市民,能夠運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人類發(fā)展的環(huán)境?!睹绹鴩铱茖W教育標準》對科學素養(yǎng)是這樣描述的:“所謂?有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了解和深諳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jīng)濟生產(chǎn)所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在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標準》對我國公民所應具有的科學素養(yǎng)是這樣描述的,每一位中國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長的新一代公民,應該具備的科學素養(yǎng)主要有如下方面: 1對待事物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態(tài)度是用一定科學價值觀對待事物時形成的心理傾向。新時代的科學把價值看做科學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除了具有邏輯理性、數(shù)學理性和實驗理性之外,增加了價值理性。2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形成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造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理解科學知識及其與周圍各種事物之間關系的能力;對信息搜尋、理解和判斷的能力;運用已有知識開發(fā)新知識、新產(chǎn)品的能力;主動吸收知識和自我更新的能力。(2)情境性公眾所了解的科學知識應當融入到他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即讓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與他們所處的情境結合起來。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yǎng)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以及科學倫理與情感。小學科學講的科學素養(yǎng)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yǎng)。同時,它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qū)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懊嫦蛉w學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從小得到公平的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機會和條件。只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處理,才能使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發(fā)展。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需要理智地認識這一現(xiàn)象,知道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會給人類造成麻煩,如環(huán)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喪失和生態(tài)破壞等。因此,科學素養(yǎng)是這一時代的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翱茖W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還意味著,必須提高每個人對科學進步與社會發(fā)展作貢獻的能力。因此,不少國家都把科教興國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施,美國提出了“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的國策,日本提出了“全體國民教育”的國策,我國也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國策,這充分反映了科學教育面向全體的思想。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提供各種他們能直接參與的科學探究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習得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培養(yǎng)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以知識傳授為目標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接受知識。而教師通過設計教案和主持上課,指揮與控制著課堂教學,處于主體地位。這種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教,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其心理發(fā)展遭到扼殺,情感態(tài)度受到破壞?,F(xiàn)代科學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的。在這類教學中,教師應是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教師“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切忌訓斥和侮辱學生。為此,教師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要建立學生具有主體能動性的學生觀,從學生的主體性角度出發(fā),設計教案,并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與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學習。科學探究也是指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書刊與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況是為人所知的東西,并用實驗來檢驗它們;需要設計調研方案,運用各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需要提出答案,解釋預測,公布研究結果;需要明確假設;需要運用判斷思維和邏輯思維。對兒童學習的研究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當孩子們沒有親身經(jīng)歷在學校所學的事物時,教師想要傳授的知識往往對他們毫無意義。研究兒童學習的領域現(xiàn)在被稱為“認知科學”,它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就是,與物質世界的直接接觸能使兒童更加積極學習。感性體驗的缺乏意味著孩子們缺少資源來感知世界。他們帶來了對身邊和遙遠世界的廣闊的視覺認識,帶來了大量的圖像、事實和幻想。孩子們需要親歷各種活動,親歷那種以探究為中心的科學體驗?!耙蕴骄繛楹诵牡目茖W學習”調動了孩子們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他說過:“親身投入是智力發(fā)展的關鍵,而對小學的孩子們來說,這包括直接操縱物質對象,這種操縱在科學課上是非常容易做到的?!薄皩W習科學是學生要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了的事。我們?yōu)楹⒆觽兲峁┝擞H身體驗科學工作的機會。JosElstgeest,一位來自荷蘭的科學教育家,把這種科學教育方法定義為:“丟開實際的課程大綱?!薄耙蕴骄繛楹诵牡目茖W學習”促進了孩子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企業(yè)領導已經(jīng)指出,勞動場所的工作方式已經(jīng)從個人解決問題變?yōu)榧w解決問題?!耙蕴骄繛楹诵牡目茖W學習”使孩子們適應不同的學習方式。沒有人能掌握所有的學習模式,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幾種廣漠的來表示相關概念的技能。此外,用傳統(tǒng)方法(如讀或聽)不能十分有效地學習的學生,可能得到其他機會取得成功。我們可以把這種學習作為一種跳板,加強與其他領域的協(xié)作。孩子們在“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中掌握了新的概念和技能。利用這些信息,教師可以知道哪些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哪些觀點他們更感興趣,從而確定在課堂上講解與這些概念或觀點直接相關的內容??茖W學習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由于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這涉及教師教學觀的轉變。書本知識在知識論里面屬于陳述性知識,或稱為編碼知識,對學生來說,大多屬于間接經(jīng)驗,是可以通過接受、理解、鞏固和應用學到的。通過適當?shù)姆绞秸故拘轮R、講解、提問、練習和組織學生討 9 論等活動,讓學生接受、理解、學會并掌握這些知識,這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教師所認識并具有的教學觀。教學方法不能簡單地照搬知識傳授的做法,必須采用新方法。這類目標,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和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這里的習得是指學生須要通過親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過程中產(chǎn)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的結果)。這是科學學習與傳統(tǒng)自然學科知識學習最大的不同。滿足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是由科學課程的功能定位決定的。要實現(xiàn)上述目的,小學科學教育的內容當然要符合科技發(fā)展的趨勢,站在當代科技發(fā)展的最前沿,把一些最新的科技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編入小學科學課程,使它符合社會發(fā)展的主流價值觀與需要。小學科學教育作為科學啟蒙教育,不能從科學知識的概念體系與邏輯結構出發(fā),一味追求內容的標準化、系統(tǒng)性與嚴密性,而要從小學生的現(xiàn)有經(jīng)驗出發(fā),選擇他們熟悉的現(xiàn)象與事物進行教學。從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激活他們的求知欲,發(fā)展他們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選擇的內容還必須是小學生親近的、喜歡的、能動手做的、有興趣參與的,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五、科學課程的“開放性”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到結果都應該是開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死摳這些目標與要求。當然,從課程的角度講,開放性主要表現(xiàn)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yè)練習和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chuàng)造空間,對不同的地區(qū)、學校,不同的教師、學生,都可以按照 11 當?shù)氐膶嶋H情況,在總目標不變的前提下,作適當?shù)恼{整與變化,使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經(jīng)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但是,開放性并非放任自流,并不是說課程對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和結果都沒有什么規(guī)定性,完全由學生、教師說了算,學到哪里算哪里。這種開放要以“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經(jīng)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為準繩,否則,就偏離了開放性的實質。這就打破了過去課堂教學的封閉式教學形式,提倡廣泛地開發(fā)和利用科學課程資源,多途徑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在廣闊的背景中體驗周圍世界的科學現(xiàn)象,豐富他們的學習經(jīng)歷,為他們日后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科學課程要求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對探究的結果如何表述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材也把結論寫在書上,學生看到結論就不會探究了。況且,結論到底是什么,事先也不能完全規(guī)定得很死。這個開放性也是科學課程開放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編寫人員與教師必須注意這一點。早期的教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