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充墻體開大窗洞。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師生的生命安全,建設部對抗震相關的一系列規(guī)范進行了及時的修訂:其中規(guī)定幼兒園、中小學的教學用房、宿舍以及食堂抗震設防類別不應低于重點設防類,即不低于乙類。同時,國務院啟動了中小學的校舍安全工程,要求用13年時間改造好全國范圍內的有質量隱患的建筑。本文以上海浦東新區(qū)“校舍安全工程”中某多層框架結構教學樓抗震加固設計為例,做了一些探討。主要震害如下:1)柱子端部剪切破壞由于部分校舍結構體系布置存在缺陷,造成整體剛度不均勻,在地震力作用下變形不協(xié)調,在部分柱子端部形成剪力集中,造成柱頭或柱腳發(fā)生剪切破壞CzJ,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混凝土崩裂、鋼筋屈服外露.3.3.2柱墻交接處產(chǎn)生豎向裂縫由于鋼筋混凝土柱與磚砌填充墻體材料剛度相差較大,再加上施工時未采取有效的拉接,造成地震時變形難以協(xié)調,因此在地震力作用下,在兩種材料交接的柱邊形成明顯的豎向裂縫3.3.3梁底水平裂縫與豎向裂縫相似,由于砌筑工藝的不規(guī)范,砌筑墻未與梁底擠緊,造成在地震力作用下形成明顯的水平裂縫.3.3.4墻體中部的“X”形(或“八字”形)裂縫和斜裂縫“X”形(或“八字”形)裂縫和斜裂縫在內外隔墻上均大量圖5框架結構填充墻處裂縫存在,是典型的墻體在承受平行于墻體的地震力時剪切破壞的特征.從現(xiàn)場調研來看,高墻破壞重于矮墻,薄墻重于厚墻。本教學樓為5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3382m2,預制樓(屋)面板,墻體材料為240厚粘土實心磚,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墻下條形基礎,主要用途為教室及辦公室。房屋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第一組。根據(jù)《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以下簡稱為《鑒定標準》)的要求,后續(xù)使用年限30 年(A類建筑),對教學樓的結構構造進行評估。2),超過《鑒定標準》。4)樓(屋)蓋為預制板,不滿足《鑒定標準》規(guī)定的“宜采用現(xiàn)澆或裝配整體式樓、屋蓋”。6)房屋的易倒塌部位,如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距離、非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距離、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的距離不滿足《鑒定標準》規(guī)定的最小值。2)上部承重構件:承重墻:教學樓一~四層部分墻體抗震承載力不足,~ 之間;同時一~四層部分墻體受壓承載力不足,~。3)主梁:經(jīng)計算教學大樓各層主梁基本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大梁計算抗力與效應之小于1。圖2 一層墻體受壓驗算結果(抗力效應比)( Results of pressure capacity calculation of 39。設置鋼絲網(wǎng)水泥砂漿面層時,應充分考慮建筑外立面,如計算要求外立面必須設置面層,宜全高布置。按《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JGJ1162009)(以下簡稱為《加固規(guī)程》),對原結構應該采取高于一般房屋的承載力且加強墻體約束的有效措施。鋼筋混凝土板墻設置在房屋外墻四角,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隔開間橫墻與外墻交接處,樓梯間四角等位置。采用鋼絲網(wǎng)水泥砂漿面層和鋼筋混凝土板墻加固后,一層墻體的抗震抗力效應比見圖3: 圖3 一層墻體加固后抗震驗算結果(抗力效應比)( Results of antiseismic calculation of 39。根據(jù)《加固規(guī)程》,當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板墻加固時,如在墻體交接處增設相互可靠拉結的配筋加強帶時,可代替構造柱的作用。在汶川地震中,不少類似建筑挑梁下部窗間墻受損嚴重;部分外廊受豎向地震力作用直接掉落,同時帶動和其相連接部位破壞,致使教學樓逃生通道喪失。將外廊這一安全通道的可靠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