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tǒng)一中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第七學習主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與經濟重心的南移第4課成吉思汗與忽必烈第七學習主題第4課成吉思汗與忽必烈導入(1)導入(2)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tǒng)一中國返回首頁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學習與探究導入(1)第
2024-12-08 07:27
【摘要】第4課成吉思汗與忽必烈同步測試(無答案)一、填空題1.12世紀時,族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2.元朝設置作為管理琉球(今臺灣)和澎湖列島的專門機構3.年,元朝統(tǒng)一中國4.元朝的繁榮在《》一書中有充分的反映。5.在北方蒙古草原上,
2024-12-10 14:34
【摘要】?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tǒng)一中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課堂小結第9課成吉思汗與忽必烈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
2024-11-17 06:24
【摘要】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明清文化時代科學家著作類型地位科學家著作類型地位《本草綱目》醫(yī)藥學宋應星《天工開物》農業(yè)、手工業(yè)徐光啟《農政全書》農業(yè)明
2024-12-16 10:33
【摘要】?華光萬丈的唐詩?多彩繽紛的宋詞?課堂小結第18課唐詩與宋詞導入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華光萬丈的唐詩地
【摘要】?書法?繪畫?課堂小結第21課書法與繪畫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片斷導入唐寅《山路松聲圖》1470~1523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桃花庵歌明·唐寅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2024-11-26 18:14
【摘要】課前測標榮起來“三大奇書”A.《三國演義》B.《水滸傳》C.《西游記》D.《紅樓夢》3.《三國演義》的作者是DDA4.《西游記》的作者是
2024-11-26 21:32
【摘要】第17課科技巨著與史學巨著?《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資治通鑒》?課堂小結重要醫(yī)學家、農學家、地理學家簡表導入姓名時代研究領域主要成就張仲景東漢醫(yī)學編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華佗東漢醫(yī)學在世界上
【摘要】第19課明清小說點擊新目標1.了解四大名著的內容和明清小說繁盛的原因。2.記住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名稱、作者及朝代。3.了解四大名著的影響。鏈接舊知識1.讀一讀:指導叢書63頁知識建構。2.問一問:“詩仙”“詩圣”分別是指誰?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什么?宋詞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課堂進行時【情景創(chuàng)
2024-12-16 22:59
【摘要】課前測試1、朝時,杰出工匠設計和主持建造了趙州橋。2、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的。3、明長城西起東到。4、明朝北京城由、、、三大部分構成。5、
【摘要】第一篇:川教版七下歷史教學計劃 2015~2016年度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川教版) 土橋中學劉保容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共三個班的歷史課教學工作。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校要求,以及初一年級三個班...
2024-10-17 16:22
【摘要】石窟藝術的寶庫——敦煌莫高窟導入新課:敦煌第257窟壁畫《九色鹿》。請一位同學講述《九色鹿》的美麗傳說。故事概況:九色鹿從恒河中救起一溺水人,發(fā)誓不泄露九色鹿行跡的溺水人卻忘恩負義,為了得到國王的賞賜,向國王告密。國王為了滿足王后想以九色鹿毛皮為衣的愿望,點兵捉拿九色鹿。九色鹿毫無懼色
【摘要】第5課明清小說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明清小說的成就;理解、分析四大名著的時代特點。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閱讀、分析史料和圖片資料,找出四大名著的時代特點,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會欣賞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的藝術性,認識在中國及世界文壇中的地位。教學重點[四大名
2024-11-27 20:29
【摘要】?明代小說?《紅樓夢》?課堂小結第19課明清小說《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唐詩、宋詞之后,明清小說蔚為文學大觀。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則是這時小說大觀園中怒放的奇葩。本課就集中學習享譽世界的我國古典名著。《
【摘要】第六學習主題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2課走向全盛的唐朝■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導入1《大明宮詞》劇照上面電視劇《大明宮詞》劇照中的女主人公是誰?你對她的事跡知道多少?本課將從歷史角度介紹這個歷史人物。導入2這是坐落在陜西西安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乾陵。你知道這座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