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廓。(3)英文摘要的人稱:原來摘要的首句多用第三人稱This paper…等開頭,現(xiàn)在傾向于采用更簡潔的被動語態(tài)或原形動詞開頭。(2)被動語態(tài):以前強調(diào)多用被動語態(tài),理由是科技論文主要是說明事實經(jīng)過,至于那件事是誰做的,無須一一證明。We suggest that climate instability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may have...6,摘要的常用語態(tài):目前大多數(shù)中文期刊都提倡使用主動態(tài)。3)概述實驗程序、方法和主要結果時,通常用現(xiàn)在式。(2)在敘述研究目的或主要研究活動時,如果采用“論文導向”,多使用現(xiàn)在式(如:This paper presents...)。結論:結果的分析、研究、比較、評價、應用,提出的問題等。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論、條件、對象、材料、工藝、結構、手段、裝備、程序等。第四章摘要部分1,摘要的結構要素主題闡述(topic Specification)、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目的陳述(Purpose Statement)方法論和語料(Methodology and Date)、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Results/Findings)和研究所帶來的啟示/結論(Implication/Conclusions)2,有關摘要的問題分析(1)這篇論文研究的主題/范圍是什么?(2)作者提供了哪些背景信息?(3)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4)研究是怎樣進行的?(5)有哪些主要研究發(fā)現(xiàn)?(6)研究所帶來的啟示包括哪些?3,摘要主要有以下四種:。7,設主副標題的原因:由于某些論文中的內(nèi)容復雜或科學術語結構復雜,難用8個英文詞寫出概括全文的標題,所以國際標準化組織建議采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辦法解決標題過長問題。單位內(nèi)部級別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3,文題簡練的方法(1)刪除冗詞(2)用名詞做定語(3)如果文題中有較多的并列單詞或詞組,可考慮將它們用一個能描述其共同特性的單詞或詞組代替(4)根據(jù)需要制作主、副標題4,學術文章的標題主要有三種結構:名詞性詞組(包括動名詞),介詞詞組,名詞詞組+介詞詞組5,署名的意義1)署名作為擁有著作權的聲明2)署名表示文責自負的承諾3)署名便于讀者同作者聯(lián)系6,署名的編寫要求1)應列出文章所有的作者的姓名、單位、順序號、城市和郵政編碼,不可用“et al.”代替,中英文應該一一對應2)中國本土作者的姓氏全部大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寫,在作者姓名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數(shù)字上標注明作者所在單位的序號3)書寫作者單位時,用阿拉伯數(shù)字在所在單位的首字母左上角用上標注明序號。必要時需在括號中注明全稱,也盡量少用特殊字母和希臘字母。4,學術論文一般只包括8個部分:前置部分包括:題名、論文作者、關鍵詞、摘要;主體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5,論文的編排結構:題名(中英文)、作者(姓名、工作單位或通訊地址)、摘要(中英文)、關鍵詞(中英文)、引言(原理、材料)、正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必須精確、有條理、清晰與簡要)、建議(直接從結論中得出)、致謝詞、參考文獻、英文摘要、附錄(表格、未插入正文中的插圖、坐標圖)第三章論文的題名/署名部分1,題名三個基本要求:簡明扼要、信息豐富、便于索引。插圖或附表清單。關鍵詞。序或前言(必要時)。3,國家標準GB771387規(guī)定的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指明報告與論文由以下兩大部分構成:(1)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封二。可行性應具體考慮的方面:最好在自己長期實踐且已較為熟悉的領域(包括工作、研究、管理和教學)等方面選題;自己感興趣且知識積累較為充足的領域;自己長期跟蹤研究過的領域;別人未研究或很少研究,但自已線索較多,知識儲備較多的領域;自己善于爭鳴的且易于批判(評)的領域等。要體現(xiàn)學科前沿。創(chuàng)造性主要體現(xiàn)在:別人未研究過或很少涉足—題目要新穎。要有科學性價值??茖W性主要體現(xiàn)在:題目的論點要正確。9,撰寫科技論文的要素:興趣愛好,主動與被動的關系;經(jīng)驗積累,切記急功近利;理論功底,學習、學習、再學習;寫作技巧,臨摹、請教、發(fā)揮10,科技論文作者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1文獻資料的查閱技能,2信息積累,3通曉科技論文寫作的理論和格式,4有一定的語法和文字修辭上的素養(yǎng),5了解期刊編輯知識,6善于對讀者對象分析研究11,科技論文作者專業(yè)知識包括具有相應專業(yè)的一般知識具備所寫科技論文內(nèi)容的專業(yè)知識熟悉相關的專門知識12,科技論文作者應有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包括科學基本知識積累,研究過程和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科學素質(zhì)包括1知識的系統(tǒng)性2基礎知識的寬厚性和廣播性3專業(yè)知識的精深性和先進性4動態(tài)性和自動調(diào)節(jié)性5硬科學和軟科學的結合性;科技技能包括1資料調(diào)遣技能2組織技能3協(xié)調(diào)決策4交流表達5實驗操作6設計計算;科技能力包括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第二章寫作準備1,選題,就是要解決“研究什么”的問題。8,按研究的方式和論述的內(nèi)容可對科技論文分六類。7,學位論文是指學位申請者提交的論文。是否能被獨立地重復出來,永遠是一個科學成果能否成立的必要條件。同行審稿時主要是看論文本身提供的證據(jù)是否充足,成果是否重大,并不會輕易懷疑論文的作者造假??萍颊撐耐话愕目萍嘉恼掠泄餐帲哂袦蚀_、鮮明、生動的特點,但作為科技論文,它又有自身的特殊屬性。比較翔實的定義是:科技論文是報道自然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fā)創(chuàng)新工作成果的論說文章,它是通過運用概念、判斷、推理、證明或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來分析表達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開發(fā)研究成果的。除此之外,科技英語的翻譯還有很多技巧要掌握,所以在平時還要注意學習各種業(yè)務知識,特別是要注意收集、整理和掌握各個學科的新動態(tài)、新術語,不斷豐富自己的科技知識,跟上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熟練掌握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才能熟練做好科技英語的翻譯工作。如果科技翻譯離開了工程實踐,豈不是紙上談兵,毫無實用價值,兩者的巧妙結合增強了翻譯的實用性和靈活性。此外,在翻譯中有許多詞從字面上很難直接翻譯的東西,硬譯則難免失之于呆板,在工程實踐中則有許多現(xiàn)成的語言可以使用,例如:blind concrete 可譯為“墊層”;Gable structure 可譯為“固定端”(直譯為山墻結構);Balance of plant可譯為“裝置的配套設施”,如果直譯為“裝置的平衡”則令人費解。Load due to construction—也許我們會譯成“由于施工帶來的荷載”,但譯作“施工荷載”豈不更為清楚。再如Turnkey pattern或Turnkey project,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工程承包形式,根據(jù)該定義,按照我國慣常說法,譯成“總包方式”或“總包工程”,但在工程實踐中漸漸習慣了“交鑰匙方式”或“交鑰匙工程” 這種直譯方式,十分形象貼切。由于上述譯法較為冗長,且不太符合英美語言習慣,在工程實踐中,往往采用含義相近的詞組來替代,即“site preparations”。若一篇文章重復出現(xiàn)這個詞時,便可譯為:site connections amp。如果結合工程實踐譯為“To choose the best through parison”或“To enjoy the priority on even terms” 則更為簡單明了,容易接受。l 貨比三家,平等優(yōu)先——這是在競爭投標或設備選購中中方常常引用的一句話,也是我國對外貿(mào)易的原則之一。從表面上看,這是符合原文不過的了,但外商并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其真正含義。規(guī)劃選廠系指計劃選定廠址;工程選廠系指經(jīng)過研究分析以最后確定廠址的適用性。為此,平時就要積累工程實踐中碰到的實用譯法。科技翻譯要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科技翻譯大多是為各種專業(yè)的工程服務,通過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可以使得在翻譯中能使用工程中通用的語言。綜合性詞典雖然也能照顧到各種專業(yè),但是由于受到篇幅等的限制,對于某一專業(yè)不可能做到詞匯收集十分詳盡、釋義特別貼切??梢姡瑓^(qū)分普通用語和科技用語是十分重要的。l 注意區(qū)分普通用語和科技用語,否則也會出現(xiàn)誤解。例如“Valve”一詞在機械動力學方面是“閥門”意思,如safety valve 為“安全閥”,而在電子專業(yè)中“Valve”則為“真空管”。例如:power一詞在機械動力學中就可以有這么多詞義:“力”、“電力”、“電”、“電源”、“動力”、“功率”等。以上可以看出,專業(yè)不同,詞義不同。所以該適當改動,譯成“結果表明”、“實踐證明”、“實踐表明”和“圖X表示”等;有時同一個詞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翻譯時,稍不注意,就會把意思譯反,如:unqualified有兩種意思1)不合格的,2)絕對的。有些詞在英語里可以相互搭配,而直譯成漢語時卻不一定也能很好搭配。“cell”在電學上是“電池”;在冶金學上是“電解槽”;在醫(yī)學上是“細胞”;在儀表上是“傳感器”;在分析化學上是“比色杯”。比如“cell”這個詞,系電池、元件、電解槽、比色杯、細胞、小室、傳感器、微孔?等解。這里的關鍵詞是“obligation”,根據(jù)上下文,正確的譯法應是:“但是這些好處卻給設計帶來了另外一些限制條件”。一詞選意得體,全句為之通暢。林語堂先生早年曾指出:“字義是活的,每每因為在文中的用法而變化”??萍加⒄Z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因此,在選擇詞義時,必須具有強烈的上下文意識,把自己置身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以致順著作者的思維順序去尋根究源,探微索隱。因為這里不象飛機上那樣存在著重量問題”。從原文字面上看,似乎并無大錯,但從邏輯客觀道理上就違背了事理,船舶對重量的要求不象飛機那樣嚴格,只是常識。如果譯成:“功率最大的旅行電話是在船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