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數(shù)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開竅,有這一萬個小時的苦練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師、巨匠,至少也會成為本行業(yè)的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了這“一招鮮”,他至少練了30年,苦心孤詣,練習不輟,足足有好幾個一萬小時。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換著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少說也得練習一萬個小時,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從最簡單、最枯燥的重復中掌握了達到最高深藝術境界的途徑。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這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第五部分:一萬小時定律百科名片作家葛拉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Reading newspapers should be limited less than 30 min a day 每天看報紙的時間不得多余30分鐘 Novels or other nonscientific journals/magazines are not permitted in the lab and office 小說和非科研性雜志不準帶入實驗室 If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more than one hour, get permission first. 如果離開實驗室超過1個小時,必須事先請假并得到允許。對于一個博士或者科學家,每天僅僅工作8個小時根本根本就是死路一條!(“NO way”) - Go to your mother’s house for afternoon naps and never e back! 如果有人敢午休,那就馬上卷鋪蓋走人,永遠不要再回實驗室! Vacation:5 weeks per year (Chinese New Year, the May Day and the National Day breaks are included) 包括春節(jié),五一,國慶,每年全部假期一共5個星期。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于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周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 最后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只腳,我們不是靠一只腳走路。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腳注。 9. 找到學習的楷模我剛到美國念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腳注都要從頭學習。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臺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jié)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8. 留下時間,精致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信息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chuàng)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信息系圖書室里,翻閱重要的信息期刊。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他的名字就叫 ibid 。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tǒng)計學或討厭數(shù)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tǒng)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qū)里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劃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 John Nash 這一位數(shù)學家為什么會得諾貝爾數(shù)學獎?為什么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shù)十年之后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shù)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大的用處。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統(tǒng)計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么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后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后,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刮铱催^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后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里反復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zhàn),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挑戰(zhàn)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zhàn),但是要努力去嘗試。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后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guī)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fā)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xiàn)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zhàn)斗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fā)。 二、一個老師怎么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么訓練研究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么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念書做什么?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chuàng)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制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钡谌糠郑貉芯可窃鯓訜挸傻摹獩]有所謂的天才,天才也都是練出來的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qū)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qū)別。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難,走進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有人說不能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具體到某一個點上,可能與你相同的組全世界也沒有幾個。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 這一輩子只有幾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對于新鮮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另外對于一流的大師我們 也不要懼怕,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候哪怕即使是錯誤的。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由于自己知識積累有限。記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個高級力 學培訓班上,一個交大的教授講他研究的一個項目已經有1年多了,但是毫無進展。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開端,是人生中的關鍵一步。找到這樣的獲獎名單,一個一個的看,也會找到不少已經是牛人或者快 要成為牛人的人。至于他們來不來開會就另當別論了。很多國外專業(yè)的經典書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紹學科發(fā)展歷史的。 要有一點歷史知 識 對于本學科的發(fā)展歷程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最好做一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一篇好的論文不光是一篇 好的報告,應該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欲速則不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也是另外一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