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一個完全沒有不合格品的批進行檢驗就非常沒有必要。相反,如果不合格品的數量很大,就值得進行100%檢驗。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一個缺陷率,此時對批進行檢驗或不檢驗經濟上是無關緊要的。這個缺陷率稱為p,它可以由檢驗成本和通過后生產過程造成的不合格品。D=每單位不合格品的成本,即后續(xù)生產、調整和投訴的成本。用Pa與可期望的平均缺陷率進行比較,平均缺陷率可以從經驗中得出或者可以推算出來的,比較的結果可以決定需要采用100%檢驗、如果平均缺陷率接近于Pa,最好采用抽樣檢驗。這樣在選擇抽樣方案時,若缺陷率等于Pa,則給予接收和拒收同樣的概率,即采用P50. 等于Pa的抽樣方案。檢驗工作是對產品質量極有價值的信息源。在制造業(yè)公司中大部分反饋的有關檢驗結果信息包括反饋給生產的信息構成。由于信息被用來控制生產過程的質量,應及時向生產人員通報任何偏離質量要求的情況。生產人員還應知道所采取的糾正措施結果的信。正常情況,報告應被用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