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mm上頜中切牙 平均值 放大3倍值 mm mm 冠長 根長 頸寬 冠厚 頸厚 近中頸曲度 遠中頸曲度 (2)畫出唇面外形線:取白蠟塊,選光滑面,按放大3倍的數(shù)據(jù),畫出上頜中切牙全長、冠寬和頸寬的雙邊長方形,然后畫一條冠寬的垂直平分線,再在長方形內(nèi)標出冠長、根長和頸曲線高度,最后參考唇面觀圖形畫出唇面外形圖(圖25A)。A B C D E F 圖2.5上頜中切牙的雕刻A.唇面外形線B.形成唇面C.近中面外形線D.形成近中面 E.完成切緣、切嵴F.修整完成 (9)繪出頸緣曲線:完成頸部雕刻,使牙冠在頸緣處較牙根在此處稍圓而突出。 [實驗用品] 白蠟塊(75mm x40ram x35mm)、雕刻刀、直尺、紅藍鉛筆、墊板。將各軸面角刮圓鈍,并完成各軸面的合適外形高度及接觸點(圖28E)。 (3)雕刻發(fā)育溝:根據(jù)雕刻牙尖時初步形成的溝的位置,修整完成牙合 面五條主要的發(fā)育溝。 [方法和步驟】 1.牙合滴蠟塑形的基本方法練習(xí) (1)線狀堆蠟練習(xí):將雕刻器在火上烤熱,立即置于蠟上,粘帶適量的蠟液,作三角形、方形、圓形、曲線等多種圖形的線狀堆蠟方法練習(xí)。 (5)形成窩與溝:用燒熱的雕刻器蘸微量紅色蠟液,讓其緩慢流到窩、溝正確位置上。 A B C D E圖29上頜第一前磨牙牙合滴蠟塑形示意圖A.確定牙尖頂、邊緣嵴、三角嵴位置8.加出牙尖C.堆筑邊緣嵴D.加出三角嵴E.形成窩與溝(3)堆筑邊緣嵴:在所定邊緣嵴位置上,由頰尖近中邊緣開始堆加蠟,然后依次堆加近中、舌側(cè)、遠中、遠中頰側(cè)邊緣,參照同名牙形態(tài)修整邊緣嵴(圖29C)。本實驗通過對上頜第一前磨牙牙合面滴蠟塑形,掌握前磨牙牙合 面牙尖的形態(tài)特點,更有效地學(xué)習(xí)牙體解剖形態(tài),熟悉形態(tài)與功能的關(guān)系。應(yīng)結(jié)合外形,逐個牙尖依次進行雕刻。6.完成軸面雛形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各軸面的雕刻,使舌面略小于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