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ransposition)。1他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出發(fā),認為語言除了傳遞信息外,還有許多交際方面的功能,如表達功能、認識功能、人際關(guān)系功能、祈使功能、司事功能、表感功能等,翻譯就應該不僅傳遞信息,還傳達以上所說的語言的各種功能,這也就是奈達所追求的翻譯的“等效”。紐馬克(Peter Newmark)(1916)彼得但是,當語言學派的研究應用于文學翻譯時,就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了,因為此時它面臨的對象不單單是一門科學——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這個對象的性質(zhì)更多的是藝術(shù)。因此,追求相同的藝術(shù)效果比追求相同的藝術(shù)手段更為重要,在翻譯詩時尤其如此。進入20世紀下半葉以后,當代西方的翻譯研究開始發(fā)生重要變化,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不再局限于以往單純的語言文字的轉(zhuǎn)換或是文學文本的風格、翻譯的標準等問題上,研究者從各個領(lǐng)域切入到翻譯研究中來,除了語言學、文學、外語教學外,還有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電腦軟件開發(fā),以及各種各樣的當代文化理論。薩沃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的《翻譯的藝術(shù)》(The Art of Translation)一書出版,書中提出了12條(實際上是六組相互矛盾的)原則。1961年,西方譯學界有兩篇論文值得注目。Creative Treason39。努力的結(jié)果有時候并不盡人意,但我們畢竟從中可以看到,翻譯不是一件雕蟲小技,它確實是一種創(chuàng)造。埃斯卡皮從一個非常廣闊的背景上考察文學交際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盡管埃斯卡皮這篇文章沒有專門論述翻譯,但是他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觀點給我們深入思考、理解文學翻譯的性質(zhì)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斯坦納(George Steiner)這一時期的著作可首推英國學者喬治斯坦納認為,每當我們讀或聽一段過去的話,我們都是在進行翻譯。我們之所以能夠保持我們的文明,就因為我們學會了翻譯過去的東西。霍爾姆斯(James S. Holmes)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吉迪恩 Lambert)梵霍爾姆斯揭示翻譯研究中的語言學派和文藝學派之間的區(qū)別:文藝學派的主要興趣在翻譯產(chǎn)品,重在研究譯作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本;語言學派的主要興趣在于用一種語言輸入的句子與另一種語言輸出的句子之間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所有語言學派理論的缺點即不能觸及翻譯的文本層面。在某個特定的文學里,文學翻譯在某個特定的階段有可能構(gòu)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具有自己特點的次系統(tǒng),并且還能在不同程度上溶入譯語國文學中去。圖里的論文集《翻譯理論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書在這批學者中間,甚至在整個西方學術(shù)界影響也很大。圖里進一步提出,研究者不必為翻譯在(以原語為依據(jù)的)“等值”和(以目的語為依據(jù)的)“接受”這兩極之間何去何從而徒費心思,在他看來,翻譯的質(zhì)量與特定文學和特定文本的不同特點的翻譯標準有關(guān)。11勒菲弗爾(Andre39。女性主義的觀點:1)譯作與原作的地位問題。12吉里?列維(Jiri Levy)捷克 布拉格學派有代表性的翻譯理論家之一??蓮亩喾矫嫜芯孔g者個性“可以把譯作看做是譯者個性的表現(xiàn),從而分析在已經(jīng)完成的譯作中譯者個人風格的成分和譯者所作的創(chuàng)造性闡述。2 編撰了世界上第一本《文學翻譯分析辭典》(Dictionary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展現(xiàn)了獨特而富有前景的文學翻譯研究領(lǐng)域。2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有兩種,1語言層面上,與各種翻譯體裁有關(guān);2以藝術(shù)形象思維有關(guān),首先與文藝翻譯有關(guān)。圖利烏斯普利尼猶達歐斯(Philo Judaeus)8.(南斯拉夫)圣哲羅姆(Saint Jerome)9.(英)阿爾弗雷德國王(King Alfred)10.(英)羅杰埃拉斯慕斯(Desiderius Erasmus)14.(德)馬丁多雷(Etienne Dolet){西方近代翻譯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翻譯理論的人}17.(法)若阿山杜道格拉斯(Cavin Douglas)22.(英)威廉荷蘭德(Philemon Holland)25.(英)喬治佩羅德德勒勒圖爾納(Pierre le Tourneur)36.(法)雅克蒲伯(Alexander Pope)41.(英)喬治弗雷澤克里斯托弗沃爾夫?qū)楸ぃ↘arl Wilhelm von Humboldt)49.(德)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52.(德)烏爾里克普希金(A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лушкин)55.(俄)維薩利昂加夫里洛維奇胡卡姆卡萊爾(Thomas Carlyle)62.(英)愛德華威廉波斯蓋特(John Percival Postgate)67.(英)約翰弗斯(John Rupert Firth)69.(意大利)本尼德托史達爾(Anne Louise Germaine de Stall)71.(法)維克多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75.(愛爾蘭)托馬斯奧曼奈達(Eugene )82.(美)赫伯特根茨勒(Edwin Gentzler)85.(美)瑪麗亞魯賓遜(Douglas Robinson)89.(美)歐陽楨(Eugene Chen Eoyang)90.(英)艾弗塞弗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92.(英、約翰哈蒂姆和伊恩貝克爾(Mona Baker)98.(英)羅杰希基(Leo Hickey)101.(英)斯圖爾特韓禮德(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103.(荷蘭)詹姆斯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07.(德)沃爾弗拉姆(Hans )111.(芬蘭)賈斯塔保羅西蒙(Sherry Simon)117.(加拿大)路易絲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