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耶穌的經歷讓我知道不只是古代中國有文字獄的現象,兩千多年前的希臘也有這種情況。最讓人氣憤的是耶穌的門徒猶大—出賣耶穌的叛徒!熟人出賣,是最令人寒心的,我們都害怕背叛,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部分吧。饒恕才是人類深刻的主題思想。人誰無過呢? 篇二:論文 觀《耶穌受難記》有感 觀電影《耶穌受難記》有感 學號: 如此殘酷血腥,暴虐至極的電影場面,相信還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人簡直屈指可數了。我相信我連他一成的折磨都承受不了就會選擇自殺。 而為贖他們罪而降臨人世的上帝之子耶穌受盡非人的折磨后,在十字架上卻說“Father,forgive them,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聲音微弱卻擲地有聲。只有饒恕別人的錯,包容別人的錯,才能原諒自己做錯的事情,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有一個平靜的心,這是一個在錯誤中救贖自己的過程。電影當中有一句話:為你愛的人付出生命,才是最宏大的愛,可以說是對電影主題最清晰的表達。沒有像一般人一樣選擇死亡從而結束痛苦,而是忍受著慘不忍睹的酷刑一直到察覺到生命力已將流逝殆盡,才他容許自己死亡:他盡力將雙腳蹬直吸了最后一口氣之后說了最后一句話:“Father,into your hands,I mend my spirit.”為世人贖罪的信念支撐著他受盡痛苦才離去,還有什么比這更另人敬佩? 影片雖然并沒有讓我產生歸依宗教的沖動,但它使我相信仁愛和寬容有著比暴虐和仇恨更大的力量,耶穌充滿人性和神性的光輝也將永遠氤氳在人間。那一幅幅喊著要釘死耶穌的嘴臉看了都令人感到惡心和痛惡。” 十字架是人類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殘酷刑具。 任何象樣的宗教在創(chuàng)始之初總有一種清澈的悲劇意識,猶太人的三次大起義失敗之后,陷入絕望中把希望寄托于復國救主彌塞亞,要求驅逐羅馬統(tǒng)治恢復千年王國;穆罕默德帶領信徒逃避追殺分兩批乘船渡過紅海,移居阿比西尼亞避難,得以保存伊斯蘭教元氣?!兑质茈y記》正是根據《新約》的這些記載改編的。新約接著,耶穌和三個使徒與帶領羅馬士兵捉拿耶穌的猶大在樹林里相遇,猶大以背叛人類的親吻出賣了耶穌。對于殺還是不殺耶酥的選擇,完全是從世俗的角度進行思考,高明中透出無奈。如果是猶大,那么也可以解釋另一種現象。耶穌身為猶太人,為世界各地信徒所崇敬,卻也讓猶太人處于難言的苦痛。這是一種矛盾,圍繞這這個矛盾卻引導了整個歐洲政治文化的走向。這種謊言、暴力、死亡的輪番循環(huán)還未能證明基督有多偉大之前,卻早已為人類作出了另一種現實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