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齡構成及學歷構成表1:學歷年齡??埔韵聦?萍皩?埔陨峡傆?8—30歲14698331—60歲56349060歲及以上22830總計92111203年齡與教育的交叉情況如表所示,受教育程度分為專科以下和??萍皩?埔陨蟽蓹?,均有相應的分配,年齡各階段都有相應的人數(shù)分配,這能反映不同年齡段以及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對遺體捐獻的態(tài)度。這一結果的產(chǎn)生可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家屬感情等,還包括人們對相關信息的匱乏等等。它們揭示了杭州市民對遺體捐獻方面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再者,在杭州這樣的大城市中還存在著不小比例的市民沒有獲取到相關的信息,這一問題充分說明了宣傳工作還需要相關部門的進一步努力。3)市民對政府相關工作的評價圖5:圖5反映了杭州市民對政府在遺體捐獻的宣傳等方面所做工作的評價,被調(diào)查的市民中幾乎沒有對政府工作持肯定態(tài)度,相反有66%的市民認為政府工作做的不夠,尚待加強。此外宗教信仰、捐獻程序、社會輿論、法制現(xiàn)狀也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nèi)影響了部分市民作出是否捐獻的決定。5)市民對建立公墓的態(tài)度圖7:在問卷中設置該問題是想了解為捐獻者建立公墓這一措施是否有必要。鑒于認為有必要的市民占了多數(shù),因而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對捐獻者建立公墓。因而現(xiàn)在最關鍵的就是政府部門應盡快完善遺體捐獻的法律予以規(guī)范,并增加更多保護捐獻者的權益的法律條例。而醫(yī)學教學用和病理解剖用的重要性比較相近,從分值來說都接近次重要(分值為2)。將這些問卷答案經(jīng)過分類,得出了8條主要詞條,具體分布情況如下:表4編號您認為杭州市政府需要提供的措施和改進次數(shù)比例1建立完善的捐獻體制3%2加大宣傳力度30%3提供對捐獻者家屬的優(yōu)惠政策12%4加緊立法17%5尊重意愿,尊重生命2%6捐獻制度走向透明化3%7完善意愿管理,整頓衛(wèi)生體系4%8保證捐獻者的合法權益18%總計89100%其中,“加大宣傳力度”出現(xiàn)次數(shù)做多,共30次,%,“保證捐獻者權益”和“加緊立法”兩項次之,頻數(shù)分別為18和17次,%%,“提供對捐獻者家屬的優(yōu)惠政策”出現(xiàn)了12次,%,%,%。下面我們將對不同的群體進行分析,詳細地了解愿意捐獻的市民和不愿意捐獻的市民各自的態(tài)度,原因,影響因素等。2)捐獻遺體的對捐獻者的意義分析圖11圖11較為直觀的反映出了愿意遺體捐獻的市民作出捐獻的目的主要是出于想要幫助他人的赤誠之心,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后還能夠讓自己的遺體物盡其用,他們認為保全了遺體的卻使很多有用的東西白白浪費,不如選擇捐出來為人類造福。圖12圖12表明,當碰到這一問題時,出于對捐獻者本人態(tài)度的尊重,54%的被調(diào)查者認為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協(xié)議執(zhí)行,接收其遺體。1) 影響人們遺體捐獻意愿的具體原因圖13前面我們分析了影響人們捐獻意愿的因素。但是從柱狀圖上可以看到,不了解遺體捐獻的詳細情況成了排名第三的原因,因此,對公眾進行遺體捐獻方面知識的普及顯得尤為重要。從圖中我們看到,96(占比59%)人選擇同意捐獻,仍有68(占比41%)人表示不愿意捐獻遺體。我們猜想,捐獻意愿在男女性之間是否會有差異,是否學歷越高的市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更高而更有社會責任感而更愿意捐獻自己的遺體為社會做自己最后的貢獻,或者是否年齡越小,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越小,思想越開放而有更高的遺體捐獻率?為此,我們做了下面的分析,研究性別、年齡和學歷各自對捐獻意愿是否有影響。2)年齡與遺體捐獻意愿的關系圖18表7Willness * Age CrosstabulationAgeTotal1(1830歲)2(3160歲)3(60歲以上)Willness0(不愿意)Count647624164Expected Count% within Willness%%%%% within Age%%%%1(愿意)Count1914639Expected Count% within Willness%%%%% within Age%%%%TotalCount839030203Expected Count% within Willness%%%%% within Age%%%%表8ChiSquare TestsValuedfAsymp. Sig. (2sided)Pearson ChiSquare2.470Likelihood Ratio2.467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5131.474N of Valid Cases203a. 0 cells (.0%)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 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 .由表7中可知,將市民總體按照年齡分為三個子總體后,各子總體中愿意捐獻遺體的比例分別為;%,%, 60歲以上為20%。由表2可知,%,其中,??埔韵率忻裰性敢饩璜I的百分比為13%,%。五.Logistic回歸分析以下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擬合預測遺體捐贈意愿情況,把性別、年齡、學歷、性別年齡、年齡學歷、性別學歷作為預測變量,對變量采取逐步回歸法進行分析。在第二步中,變量Edu(教育)進入模型,而沒有變量從該模型中被剔除。表14 Analysis of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ParameterDFEstimateStandard errorWald ChiSquarePrChiSqIntercept1Gender1Edu1在最大似然估計分析中給出了回歸系數(shù)的估計值,由此可知擬合的logistic回歸為Logit(P(WILL=1))=++,檢驗的p值分別為.000,說明回歸的兩個回歸系數(shù)都是顯著的不為0。Somers’D、Gamma、Taua、c四個序次相關指標表示了預測概率與觀測反應變量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指標值越高,預測能力越高。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年齡對遺體捐獻意愿率的影響并不顯著,而性別和教育是影響遺體捐獻意愿率的兩個主要因素,且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效果一樣。任國良教授是浙江省人體解剖及遺體捐獻領域的負責人,負責浙江省遺體捐獻工作。目前為止在浙大醫(yī)學院登記在冊的意愿捐獻者為2000多位,其中真正死后被接收約200人,占10%左右。隨著人們觀念的開放,農(nóng)村、城市都有捐獻者,總人數(shù)大體相同,但由于人口基數(shù)不同,城市的捐獻率還是高于農(nóng)村。也因此,類似肝臟、腎臟的移植大多在親屬間活體移植。作為有著幾十年教齡的老教授,任教授說,在浙大,目前是810人解剖一具遺體,雖然與最優(yōu)水平有差距,但是教學效果影響有限,現(xiàn)在只是一個多多益善的問題,國內(nèi)大部分醫(yī)學院校也基本能保證這個水平。前文提到過,成功捐獻遺體者約占總登記在冊人數(shù)的10%,這當中的確存在本人已經(jīng)死亡但是家人沒有執(zhí)行其生前意愿的情況,這個比例到底有多高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上海與我們相比,就有三大優(yōu)點:,市民思想開放程度較高;,市紅十字會依靠院校力量所設立的遺體接受站多;、捐獻機制較為健全,由市紅十字會總專門負責,便于充分調(diào)動社會資源。另一部分人是因為不了解捐獻程序,誤以為程序繁瑣復雜,事實上程序非常簡單,只需簽署一份遺體捐獻協(xié)議即可,接受機構會妥善處理遺體接受及骨灰交接等工作。其次,可以考慮讓捐獻者家屬享有一定的優(yōu)惠權,比如在需要器官移植時享受優(yōu)先移植權等,以激勵更多的群眾進行遺體捐獻。而且,市民對于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評價不高,大部分市民認為政府的工作還不到位,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充分發(fā)揮其政府職能去引導遺體捐獻的發(fā)展以及進行規(guī)范和保護。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殘留下來的一些傳統(tǒng)舊觀念,諸如:“人有來世,有鬼魂亡靈,可以轉世超度,不能死無全尸”、“人之發(fā)膚受之于父母,死后怎能讓人觀摩,任人宰割”、“靈魂轉世”、“讓先人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的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進步是格格不入的。受這些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對遺體捐獻望而卻步。(2)家屬的情感問題與遺體捐獻行為產(chǎn)生矛盾家庭阻撓是造成目前遺體捐獻遭遇尷尬的主要原因?! ∫驗榘凑辗蓪Α拔铩钡恼J定,“物”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自然人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需要并且能夠被支配的物質(zhì)實體。面對這個問題,只有求助于立法,對遺體捐獻行為進行明確規(guī)范。新聞媒體總是對器官捐獻的宣傳充滿熱情,但對于遺體捐獻則缺乏關注,與前者相比,后者通常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更多的肯定,也更徹底地體現(xiàn)了奉獻精神。政策法規(guī)對廣大民眾,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起到動員和導向民眾的作用,對醫(yī)學教學和臨床、科研部門,可以起到有法可據(jù)、有規(guī)可循的作用。另外,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給予遺體捐獻相應的遺囑、登記協(xié)議書等應有的法律保障,致使捐獻者本人在其百年之后只要其家屬稍微反對,捐獻協(xié)議書便成為一紙空文。我國遺體捐獻缺乏統(tǒng)一的遺體接收機構或部門,遺體捐獻接收機構必須負責具體辦理遺體捐獻過程的各種手續(xù)及相關事項,諸如遺囑認定、家屬接待、法律文件簽署、遺體合理安排等。比如可以適當對已經(jīng)確認捐獻遺體的個人或者其家屬進行采訪報道,講述親身感受及捐獻始動力;也可以報道醫(yī)學教學單位組織師生對捐獻者紀念館或紀念碑進行獻花等悼念儀式;或者宣傳解剖學教學之前的默哀等活動,擴大影響面與直接參與者。同時,缺乏法律規(guī)范也將不少的志愿捐獻者擋在門外,他們因沒有立法而心存顧慮,擔心遺體捐獻后不能真正用于醫(yī)療教學、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美國1968年制定的《統(tǒng)一組織捐獻法》,該法的基本條文是:任何超過18歲的個人可以捐獻他身體的全部或一部分用于教學、研究、治療或移植的目的;如果個人在死前未做過捐獻表示,他的近親可以如此做,除非已知死者生前反對(屬于推定同意);如果個人已作出這種捐獻表示,不能被親戚取消。完善的法律條文和政策使捐獻者的意愿在死后得到有力的保障執(zhí)行,其家屬的知情、被理解的權力也能得到應有的保護,有力擴展了尸源的來路。早在1983年1月,上海市在6所醫(yī)學院校設立了遺體捐獻登記站,到2000年的16年間,上海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