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鏡 n 先低倍鏡觀察再高倍鏡 n 低倍鏡先粗準焦螺旋再細準焦螺旋,高倍鏡下只能使用細準焦螺旋 主題二 生命的基礎 生物體中的化合物 學習內容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種類基本相同,含量一般不同。 n 春秋《詩經》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 2.在生命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n 早期 —— 描述法與比較法 n 后期 —— 實驗法 3.生命科學發(fā)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偉大成就。 C H O N 四種元素含量最多 生物體中無機物 (一)水( 60%90%) 、作用、存在形式。 n 含量很少,作用很大 n 存在形式:往往以離子形式存在 n 作用: 參與組成生物體內的化合物: Fe2+組成血紅蛋白 , Mg2+組成葉綠素 參與生物體內的代謝活動和調節(jié)內環(huán)境穩(wěn)定: Ca2+低了,導致肌肉抽搐, Ca2+多了,肌無力,要適量 HCO3緩沖血液 pH,維持血液一 定的 PH 值 K 和 Na維持滲透壓,還會形成膜電位 生物體中有機物 。 n 維生素是微量,但有用。 n 蛋白質功能:機體構造的主要成分、供能 n 蛋白質多樣性是由于氨基酸以不同的數目、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排列順序組合以及肽鏈的空間結構 2. “食物中主要營養(yǎng)成分的鑒定”實驗。 小分子跨膜運輸: 被動運輸:高濃度到低濃度。 2. 細胞滲透作用的原理。 n 只有成熟的具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細胞才能發(fā)生質壁分離 n 質壁分離是指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的現象 n 需要選擇顏色效果明顯的植物細胞,比如洋蔥紫色外表皮細胞的細胞液呈現紫色,有利于觀察質壁分離的效果 n 引流法要正確,一邊滴加,一邊吸收,要緩慢 n 4. 細胞核、細胞質基質的功能及其中各個亞顯微結構的特點、功能。 n 顫藻 —— 原核 水綿 —— 真核 非細胞形態(tài)的生命 —— 病毒 學習內容 1. 病毒的基本特征、形態(tài)、結構。 n 造福:燒傷治療(噬菌體)、轉基因(載體) 主題三 生命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 3. 1 生物化學反應的特點 學習內容 (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 n 高效性 n 往往需要輔助因子(金屬離子或小分子有機物也叫輔酶)參與 n 命名根據作用物和來源 。 、生活中的應用。 n 赫爾蒙特實驗 —— 柳樹獲得的增重只是來源于水 n 普利斯特利實驗 —— 薄荷能改善由于動物呼吸、蠟燭燃燒而變得污濁的空氣 n 英格豪斯實驗 —— 光照是普利斯特利實驗成功的必要條件 n 薩克斯實驗 —— 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氧氣還有淀粉 n 魯賓和卡門實驗(同位素標記法 18O) ——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 n 卡爾文實驗 —— 闡明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途徑(暗反應),也用到了同位素標記法 14C 、總反應式。 n 光反應:需要光,在類囊體發(fā)生,色 素吸收光能,只有葉綠素 a才能轉化光能 n 暗反應:不需要光,在葉綠體基質發(fā)生 n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 ATP和 NADPH n 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 ADP、 Pi 和 NADP+ ;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增大而 提高,但是當光合速率達到飽和后,提高光照強度則不會使光合速率加快 n 二氧化碳 —— 光照充分時,二氧化碳濃度低可能限制光合作用進行,它主要是通過影響暗反應來抑制光合作用 n 溫度 —— 直接影響光合速率,通過影響酶的活性 n 還有水、無機離子,比如鎂離子等也會影響光合速率 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 n 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的過程 細胞呼吸的類型、主要形式。 n 無氧呼吸:在無氧條件下,氧化分解糖產生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釋放少量能量 酶 n 酒精發(fā)酵 —— 產物酒精和二氧化碳,少量能量(酵母菌等) n 反應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酶 n 乳酸發(fā)酵 —— 產物乳酸,少量能量(乳酸菌等) n 反應式: C6H12O6 2C3H6O3+能量 n 高等生物:人 —— 肌肉無氧呼吸產乳酸 根受淹 —— 乙醇和二氧化碳 馬鈴薯塊莖 —— 乳酸 細胞呼吸的實質及其意義。 n 脂肪消化第一步 —— 肝臟分泌的膽汁的乳化作用 n 甘油代謝:通過丙酮酸進入糖代謝 n 脂肪酸代謝:通過二碳化合物在線粒體基質,進入三羧酸循環(huán) n 合成脂肪 。 n 感受器獲取信息,產生神經沖動,通過神經傳到腦,腦產生感覺 n 皮膚感受器 —— 壓力、溫度、痛覺 n 光感受器:視網膜的視細胞 n 光能轉化為神經沖動,經過視神經傳到視覺中樞,產生視覺 n 視錐細胞 —— 感受色彩,視桿細胞 —— 感受光亮 n 晶狀體曲度可實現變焦 n 聲波感受器 —— 耳蝸 n 感受平衡 —— 前庭器(三個半規(guī)管和前庭) n 側線 —— 感受水流和方向 n 頰窩 —— 紅外線感受器 n 嗅覺 —— 嗅黏膜上嗅細胞 n 味覺 —— 舌上的味細胞 n 昆蟲觸角 —— 感受氣味 。 n 脊髓是低級神 經中樞 n 外白質,內灰質 n 灰質集中神經元細胞體,是真正的中樞所在 n 白質主要有神經纖維,傳遞信息為主 n 脊髓控制低級反射 —— 排便,排尿,膝跳反射等 n 條件反射 —— 腦的高級調節(jié)功能 n 大腦皮質功能區(qū) —— 高級神經中樞 n 條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強化 n 人類還有特殊的特有的條件反射 —— 語言文字抽象信號 n 支配內臟腺體,不受意志支配 —— 自主神經(植物性神經) n 自主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功能拮抗 6.“觀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現象”實驗。 n 識別的物質基礎是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n 免疫器官 —— 骨髓、胸腺、脾臟和淋巴結 n 抗原 —— 被識別為“異己”的物質,多為蛋白質,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 n 非特異性免疫 —— 天生、無特殊針對性 n 包括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和第二道防線(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n 吞噬作用功臣 —— 巨噬細胞,胞吞,溶酶體釋放蛋白水解酶和溶菌酶,殺滅對象 n 特異性免疫 —— 后天,必須與抗原接觸才產生,高度特異,一對一 n 主要是第三道防線( B淋巴細胞和 T淋巴細胞) n B 淋巴細胞分化為漿細胞和記憶 B 細胞,漿細胞分泌抗體(免疫球蛋白),分布于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 —— 體液免疫 n T 淋巴細胞分化為致敏 T 細胞和記憶 T 細胞,分泌淋巴因子殺死抗原或直接接觸抗原細胞,使其細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 —— 細胞免疫 n T 淋巴細胞往往和巨噬細胞結合起來殺死細胞內寄生對象(如病毒和內寄生細菌) n 二次免疫速度快,反應強,抗體濃度高 。 n 向光彎曲原理 —— 單側光導致生長素分布不均勻 n 成分 —— 吲哚乙酸 n 合成部位 —— 生長活躍部位,如莖尖、根尖、幼葉、發(fā)育的種子 n 作用 —— 促進細胞伸長生長 n 特點 —— 兩重性:高濃度抑制生長,低濃度促進生長 n 根最敏感,莖要求濃度最高 n 頂端優(yōu)勢 —— 頂芽濃度較適宜,促進生長,離頂芽最近的側芽積累濃度最高,抑制生長,稍遠點的側芽濃度低一些,抑制效應逐漸降低,故稱寶塔形 。當噬菌體在 細菌 體內大量繁殖時,生物學家對標記的物質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噬菌體的 蛋白質 并未進入細菌內部,而是留在細菌的外部,噬菌體 的 DNA 卻進入細菌的體內。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DNA ,所以說 DNA是 主要 的遺傳物質。很多個脫氧核苷酸 聚合 成為 多核苷酸鏈 17. DNA 分子的立體結構是 雙螺旋 。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代表了 遺傳信息 。 ( 4) DNA分子中,由于〔 6 〕 堿基對具有多種不同排列順序,因而構成了 DNA分 子的多樣性。由于組成核糖核苷酸的堿基只有 4種: 腺嘌呤 ( A)、 尿嘧啶 ( U)、 鳥嘌呤( G)和 胞嘧啶 ( 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 4種:腺嘌呤 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鳥嘌呤核糖核苷酸和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轉錄和翻譯 ( 1)轉錄 場所: 細胞核 模板: DNA 一條鏈 原料: 核糖核苷酸 產物: mRNA ( 2)翻譯 場所: 核糖體 模板: mRNA 工具: tRNA 原料: 氨基酸 產物: 多肽 由上述過程可以看出: 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 mRNA 的排列順序,信使 RNA中核糖核苷酸排列順序又決定了 氨基酸 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 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性狀。 二、有絲分裂 一、有絲分裂 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具有細胞周期,它是指 連續(xù) 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 結束 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 結束 時為止,包括 分裂間 期和 分裂 期。 ( 4)末期 染色體到達兩極后,逐漸變成絲狀的 染色質,同時 紡錘體 消失, 核膜核仁 重新出現,將染色質包圍起來,形成兩個新的 細胞核 ,然后細胞一分為二。(假設該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 4 條) ( 1)在 A、 B、 C、 D中,屬于減數分裂的是 B、 D ( 2) A 細胞中有 8 個染色體,